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人们不是忙着奔波,就是想着如何偷闲。可你或许想不到,有一个字,竟被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它就是——“忙”。当很多人拼命寻找养生秘方、抢购昂贵保健品时,一些百岁老人却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忙碌,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忙”出健康与活力的百岁画家
我国新闻漫画泰斗方成老先生,无疑是“忙”出长寿的典型代表。80岁时,他背不驼、腰不弓,游泳千米、骑车几十里都不在话下。到了90岁,依旧能骑着自行车四处溜达,步伐比不少七八十岁的人还稳健。甚至在100岁高龄时,方老身体硬朗,还坚持创作。方老认为,“忙”既能健身又能健脑,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他的自画像上题着:“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书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在他看来,无论是忙于写作,还是养花、养鸟,只要是真心投入,手脚为之忙碌,都是养生的好方法。

闲出的危机:精神与生活的双重困境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人一旦过度闲下来,就容易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时间一长,不仅会无中生有地胡思乱想,陷入患得患失的泥沼,还可能在消极情绪中迷失自我。蔡康永也说过:“当你没有上进心的时候,你是在‘杀’人,你不小心,‘杀’了你自己。”闲下来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快乐,但重复和虚无迟早会让人感到厌倦。与之相反,忙碌虽然辛苦,却能让人收获财富、幸福和内心的充实。
名人的“忙式”养生秘诀
其实,“忙”也是众多“大师”级人物的养生诀窍。贝聿铭九十岁高龄时,仍不知疲倦地设计苏州博物馆。对他而言,工作是一种快乐。他笑称自己是“劳碌命”,每天在博物馆里一待就是8小时以上,仔细斟酌每个建筑细节,有时甚至忙到凌晨。季羡林先生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工作,九十多岁时,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85岁离开办公室后,依旧在小书房里看报、看书、写文章。齐白石则要求自己每天必须作画,秉持“不让一天空闲过”的信条。这些大师的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忙碌”。

忙碌:治愈心灵的良方
忙碌,堪称世界上最便宜的药。当我们因生活不公而痛苦埋怨,因不够幸运而患得患失时,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太闲了。当我们忙起来,走出家门,就会慢慢忘掉心里的不开心,没时间理会悲伤和痛苦。此时就会发现,健康地活着就是幸福,忙碌地活着就能充实自我。忙碌,能够治愈一切矫情和焦虑。
探寻平衡:忙闲相宜的智慧
不过,忙和闲都需把握好度。人生太闲,容易滋生惰性,让人颓废;太忙,则会使人精神和肉体过度疲劳,损害健康。因此,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周作人曾写道:“人生,有必须的忙,也要有必须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只有在忙碌和闲暇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岁月绽放出美好的境界。
如何让自己科学地“忙”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忙起来呢?首先,要按时早起,摒弃赖床的习惯。早起可以阅读文章、品茶,享受悠闲时光,早餐后还能和朋友下棋聊天。其次,不要闷在家里,多出门走走。天气好时,慢跑、游泳、打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再者,即便到了享受生活的年纪,也应热爱工作,通过工作体现自身价值。最后,要保持学习的热情,读书学习不仅能锻炼记忆力和感悟力,还能提升个人魅力。

虽说众多案例和观点都表明“忙”对健康和长寿有益,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不同,过度忙碌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借鉴“忙式”养生法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