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多湿,如何养脾祛湿(一)

鸿朗说健康 2024-07-26 01:43:47

中医认为,湿邪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导致体内生湿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

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有“雨淫腹疾”的记载。《内经·素问》阐述了湿邪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和发病症状,及气侯环境对湿邪致病的影响。《金匮要略》对湿证之成因、治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清代医家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对湿邪重、浊、粘、滞之特性,有所认识,尤其对湿热病变之证治,阐述备详,可资遵循。

1、疗时病重湿邪

时病多生于“非其时而有其气。”但因于湿或挟湿为病者尤为多见。四时温病,虽各有特点,但病邪性质,不外“温热”“湿热”两大类型。病邪的变化,则以“湿温”最为复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结合,且难速解。故叶天士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指出湿温之治重在祛湿。

临床所见,湿邪先祛,热邪易清,病可速已,实则是祛其蒙蔽,热邪有外达之路,此即为阳气得通矣。故治湿热当用叶氏清化湿热之三仁汤。

三仁汤轻开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虽重在中焦,亦顾及上下两焦,使三焦氤氲弥漫之湿,分消宣化,从膀胱而去。本病临床辨证当分湿、热之轻重,湿重于热者偏重于化,本方加藿香、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祛浊之品。热重于湿者,本方与《温热经纬》之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化裁应用。

◎湿热病

湿热病,虽多发于夏秋之令,但四时均可有之。如春温一证,为感受春季温热而致之时令热病,以里热症候及易伤阴液为主要特征。但脾虚湿盛,兼见湿热症者,临床并不少见。

如症见:高热,午后热甚,头重身酸疼,渴不欲饮,汗出溲赤,胸闷脘痞,呕恶不饥,便秘或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濡数。

治宜清解里热,祛湿保津,方选银翘散、三仁汤化裁。

药用:银花、连翘、薏苡仁、牛蒡子、白蔻仁、半夏、厚朴、滑石、竹叶、通草、黄芩、栀子、芦根。

面赤气粗,心烦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保津;阴伤者加鲜芦根、沙参、寸冬之类补而不滞之品;热结阳明者加大黄、芒硝以通滞泄热;热甚发痉者加羚羊角、双勾藤、菊花。

◎感冒挟湿

感冒一证,病程一般三至七天,若挟湿邪则缠绵难愈,病程长达数十日者,不为罕见。其症多以肢节酸困重疼,头重如裹为主,可见身热不扬,恶寒,咳声重浊,痰白而粘,或湿蕴于中而胸闷脘痞,呕恶纳呆,便溏,苔薄白,脉濡。治当疏表化湿。用《局方》之羌活胜湿汤化裁。

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防己、秦艽、灵仙、藿香、佩兰等;湿浊蕴脾证重者,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

◎风寒暑湿杂感之证

夏秋暑湿当令,多生痢疾,《病机沙篆》谓痢疾之病因为“湿热郁蒸因于天,生冷停滞由于人。”此病应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原则。

凡症见:恶寒发热,头项重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或寸脉沉,苔薄白。

此风寒暑湿杂感之证,急予人参败毒散去柴胡、独活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表里双解之剂,可免其暑湿风寒入里化热,与生冷停滞相合交阻阳明而致痢疾。吴塘言此方“不治痢而治痢之源”实为卓见。

2、祛湿邪健脾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阐明了湿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脾胃者,后天之本,主化主纳,贵在健通和畅,倘遭湿邪滞腻,非但饮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在湿邪继发于它病之后,应补难补,应下难下,药饵难达病所,须先化湿,湿邪化,脾胃健,生化之源不竭,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湿邪致脾胃病,当分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治法当以燥湿健脾用温燥之药,或清利湿热用清利之品。但从脾从湿着眼,选方莫若三仁汤化裁。

三仁汤虽为治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之轻宣化湿之剂,但方中白蔻仁、厚朴、半夏均为宣化中焦脾胃湿浊而利气机,健脾和胃之品;薏苡仁利湿而健脾;杏仁开上焦肺气以化湿邪;竹叶清上焦邪热;通草、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使湿热之邪上下分利,中焦得通,脾胃得健之剂。

2 阅读:32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