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自成大军从西安撤出时,曾命骁将贺珍代替降将马科驻防汉中。马科部曾于前年在川北被张献忠的大西军击败过,遂退守汉中。李自成这样部署用意也很清楚,就是想要贺珍接应从陕北南下的李过、高一功部,为大顺政权两大主力之北路军南进保住一条安全通道。
此外,马科是明军降将,又曾被大西军打败过,面对这种局面,李自成对他不得不防,因此就让贺珍取代他镇守位于川陕交界处的战略要地汉中。
李自成在正月十三日撤离西安,张献忠的大西军一部于正月十六日就来抢夺汉中。两支农民军便在汉中再起冲突。大西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因“轻敌驰前”,被刚接防的贺珍部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大西军死伤颇重,余众仓皇而逃,主将艾能奇是张献忠麾下“四太保”之一,混战中被大顺军生擒,其残部奔回成都。两军这次规模较大摩擦以大顺军获胜而告终,汉中被贺珍牢牢守住。这样,从陕北南下的北路大顺军就有了一条安全的通道。
李鸿基
《明季北略》记载说,当时李自成面对清军大兵压境的不利局势,起初还想和张献忠联手抗清。但从汉中冲突来看,李张抱团取暖、联合对敌已经不可能。这也正是导致这两大农民武装政权先后被清军各个击破、逐次予以消灭的重要原因。
史载,李自成于正月十三匆匆弃西安而走后,“出东门,至蓝田,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以入襄阳”。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和大顺中央机构首先向东南方向缓缓撤去,但他并未从武关直奔襄阳,而是绕道进入河南境内,经西川、内乡抵达邓州,在邓州稍事休整再南下襄阳。由于清军紧追不舍,很快尾随而至,加上北路的阿济格部清军也直逼过来,李自成在襄阳也无法久留。他于康熙四年(1665年)2月底抵达襄阳,三月初即仓惶撤离,移师至承天府(今湖北钟祥)、荆州、德安(今江西九江辖县)。由于大顺政权在这一带经营较久,统治基础较稳固,因而许多州县仍由大顺官员治理。
李自成沿途将当初留守、驻防这些州县的大顺军将士逐一收拢,使兵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军力也有所增强。据满清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在给清廷的奏报中讲,李自成除了从西安带来的十几万军政人员外,“并湖广襄阳、承天、荆州、德安四府所属各州县原设守御贼兵,共计二十万”。李自成将这些地方守军聚拢起来,目的是增强力量,一起南撤,以增强战斗力,抵御、阻抗清军的追赶。
爱新觉罗・多铎
此刻,由豫亲王多铎率领的南路满蒙汉大军被调往河南东部与南明军队作战,由阿济格负责追歼李自成。李自成军早已没有当初横扫明军那种气势,一路向南狂逃,沿途竟然没有组织起一次有效的抵抗。而如狼似虎的清军和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吴三桂军则死命追击,猛打猛冲,迫使李自成轻易放弃苦心经营的荆襄根据地,率军沿江狼奔豕突,大顺军将士因失去安身立命之地,士气越发低落,士无战心,遇敌皆一触即溃。阿济格率八旗大军穷追猛打,好几次击败节节抵抗的大顺军,斩获颇为可观。
曾经南征北战、骁勇无匹、威风八面的李闯王和他的大顺军,从此再也不复往日之威,在阿济格满清大军的衔枚追击下,疲于奔命,损兵折将、狼狈不堪,几乎从没有打赢过,哪怕一次小小的遭遇战也没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