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妈,今年62岁了,一直以来她都有个习惯,那就是每天都会泡上一杯红糖水喝,她觉得这样既能补血又能养颜。可最近,张大妈总觉得头晕乎乎的,走几步路就累得够呛,她想,这肯定是补血不够,得加把劲儿!于是,她把每天一杯的红糖水加到了四五杯,心想着这样应该能迅速补充体力。可是,情况并未有好转。
看着张大妈日益憔悴的面容,家人十分担忧。儿子劝她说:“妈,您这样喝红糖水没用的,可能方法不对,咱们得换个办法。”张大妈不服气地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还能错?我年轻时就靠喝红糖水补血,生你们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儿媳也凑上来:“现在科学发达了,很多传统观念不一定靠谱。您这样天天喝红糖水,血糖都高了,身体还是越来越差。”张大妈听完,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我坚持了这么久的习惯真的错了吗?

传统观念中,人们常认为红色的食物与血液颜色相近,能够补血,如红枣、红糖、红豆等。这种观念在民间广泛流传,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想法,认为吃红色食物对补血有好处。
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和观察,发现食用红枣、红糖后,身体某些不适症状有所缓解,比如女性在经期喝红糖水能缓解痛经等,于是将这种做法一代代传承下来,认为它们具有补血功效。
中医理论中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红枣在中医中被认为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红糖则被认为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这些理论通过中医典籍、民间偏方等形式广泛传播,使人们对红枣、红糖的补血作用深信不疑。
红糖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也包括铁。尽管其含量不足以满足人体日常需求,但在人们的认知中,红糖中的这些成分被夸大为具有显著的补血效果。

血液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废物等。而血红蛋白则是血液中的一种关键蛋白质,它含有铁元素,能够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当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慌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补血的关键就在于补充铁元素,只有铁元素充足了,血红蛋白才能正常合成,血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红枣、红糖的铁含量如何?从营养成分来看,红枣和红糖的含铁量并不高。每100克红枣中,铁的含量大约在2-3毫克左右,而红糖的铁含量更是微乎其微,每100克仅约1-2毫克。相比之下,人体每天对铁的需求量,成年女性约为15-18毫克,男性约为8-11毫克。如此低的含铁量,想要满足人体的日常需求,仅靠红枣和红糖显然是杯水车薪。
即使红枣和红糖中含有一些铁元素,但这些铁主要是非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在人体内的吸收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10%-20%左右。而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可高达20%-30%。这意味着,即使摄入了大量红枣和红糖,其中的铁元素也很难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补血的作用。

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是名副其实的补血佳品。以猪肝为例,每100克猪肝中含铁约22.6毫克,而且主要是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同时,猪肝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多种营养素,能够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丰富的原料。
红肉
红肉,如牛肉、羊肉等,也是补血的好选择。牛肉每100克含铁约3.3毫克,羊肉每100克含铁约3.9毫克,且铁的吸收率较高。红肉中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锌等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体力。
豆类
豆类食物,如黄豆、黑豆等,不仅含有较高的植物蛋白,还富含铁元素。每100克黄豆中含铁约8.2毫克,黑豆每100克含铁约8.7毫克。而且,豆类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在与维生素C等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搭配食用时,吸收率会显著提高。
菠菜
菠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叶蔬菜,每100克菠菜中含铁约2.9毫克。同时,菠菜还含有大量的叶酸和维生素C。叶酸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而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坚果类
坚果类食物,如腰果、杏仁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每100克腰果中含铁约4.4毫克,杏仁每100克含铁约3.7毫克。此外,坚果中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