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究竟该不该扶?专家给出标准答案,网友:早说不就没事了

阿智通鉴 2025-02-22 05:09:08

你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你会怎么做?扶起来,还是装作没看见?

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却困扰了无数人。

近年来,“扶不扶”成了一个社会难题,让许多好心人陷入两难。

然而,就在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时,一位专家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不仅直击要害,更让众多网友恍然大悟。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2006年11月的南京,寒风萧瑟。

那天早上7点左右,64岁的徐寿兰老人在等候公交车时不慎摔倒。路过的彭宇看到这一幕,出于本能的善意,立即跑上前去搀扶老人。

看到老人疼痛难忍的样子,彭宇二话不说,掏出200元钱作为医药费,还主动将老人送往就近的医院就医。

但是,这个善举却给彭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经医院诊断,徐寿兰老人因摔倒造成骨折,被鉴定为八级伤残。

没想到,对方却讹上他了!老人及其家属一口咬定他就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

多次协商未果后,徐寿兰及其家人居然拿将救命恩人彭宇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各种费用,总计高达13.6万余元。

面对指控,彭宇只能尽全力来证明自己只是单纯的想帮助老人,老人的受伤与他无关。

本来以为胜诉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没想到中途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由于现场没有监控录像,也没有目击证人,双方都无法提供直接证据证明彭宵是否为肇事者。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做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判决。

法官王浩以“日常生活经验”和“常理推断”为依据,质问彭宇:“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这样的推理方式简直是将助人行为与肇事责任划上等号,最终判决彭宇承担40%的责任,需赔偿徐寿兰45876.36元。

一时间,判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好心的人,竟然得到了这样的回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事?

虽然在后来的二审过程中,彭宇与老人达成了和解,但这个案件造成的社会影响还是很恶劣。

由此导致的“社会冷漠”,是谁的错?

2016年11月19日下午,在四川宜宾市,一位58岁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倒在了街边。

路过的“宜宾江哥”看到这一幕,本能地想上前施救,但他的脚步却在半路停住了。

“这里没有监控摄像头,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我该怎么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念头让他犹豫了。

最终,他选择了拨打120和报警电话,自己却没有上前施救。当警方赶到现场时,老人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事后,“宜宾江哥”在社交媒体上痛诉自己的懊悔。虽然医生表示,即使当时施救,可能也无法挽回老人的生命。

不过,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当时“彭宇案”的后遗症,人们都怕自己的好心会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彭宇。

一项关于“扶不扶”的调查更是揭示出触目惊心的数据:在面对摔倒老人时,高达84.9%的受访者承认存在“扶还是不扶”的道德焦虑。

更令人忧心的是,55.6%的人会选择直接走开,而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仅占5.4%。这组数据背后,是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轰动全国的“南京彭宇案”,还有一些“扶人反被讹”的例子。

在四川达州,三名热心的儿童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5000元。在浙江金华,一位好心人扶起摔倒老人后,竟被索赔百元。

这些事件就像一记记重锤,不断击打着人们的善心。

从法律风险的角度分析,扶助老人这个看似简单的善举,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比如,如果在扶起老人后发现对方还有其他健康问题,或需要承担后续医疗费用,施救者就可能陷入两难境地。

更糟糕的是,在缺乏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好心人很可能被误解甚至诬陷为肇事者。

这种担忧导致了一个怪现象——“防卫性救助”。

许多人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会先拿出手机录像,或者找到监控摄像头的位置,确保有充分证据后才敢施救。

但是,关于该不该扶,该如何去扶,被讹诈到底应该怎么办,公安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李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关于“扶不扶”的标准答案

李玫瑾教授在深入研究大量案例后指出:

当被扶起的老人或其家属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如没有监控录像、目击证人等),

仍以威胁或持续纠缠的方式索要高额赔偿时,这种行为本质上已经构成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023年发生在湖南的一起案件,终于让“扶人反被讹”事件有了反转。

一名女大学生在路遇摔倒老人时,出于善意垫付了医药费并陪同就医,却意外被对方诬陷为肇事者。

面对无理索赔,这位女大学生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终,法院认定老人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判决支持了女大学生的诉求。

李玫瑾教授特别强调,仅仅依靠道德约束已经无法有效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道德是柔性约束,而法律是刚性约束。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明确界定各方责任,才能为善意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如果这一建议能够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得到落实,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扶老被讹”的乱象。

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讹诈事件的发生,更能够缓解公众对于助人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的担忧,有助于重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结语

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开始普遍怀疑他人的善意,开始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的行为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就会不断下滑。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少数人的恶意而放弃对大多数人的善意期待。

专家给出的答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真正的解决之道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当助人成为一种本能而非权衡,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温暖起来。

参考资料

1.热点观察丨跌倒的社会良知要靠法律扶起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12月2日发布

2.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按“敲诈勒索”起诉——宝鸡政法,2025年2月14日发布

3.彭宇案——抖音百科

0 阅读:1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