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季度GDP却下滑,未来靠什么破局?

国内城市间 2025-05-01 04:30:15

2025年第一季度,郑州市GDP总量为3452亿元,名义增速为负的2.39%,增量同比减少84.57亿元。这一数据看似表现的有点拉胯,但事实情况真的就是如此吗,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与长期趋势后,其实郑州的发展逻辑中既有隐忧,也有破局的关键筹码。

郑州此次GDP增速下滑,与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五普)的统计口径调整密切相关。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此前部分传统产业数据存在高估,此次普查对全省经济总量进行了挤水分式的修正。郑州作为省会,数据同步回调并不意外。但要从长远看嘛,这种调整反而为郑州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真实的“起跑线”。

其实要我说,郑州的经济实力可并没有因短期波动而削弱。2024年全年,郑州GDP总量已突破1.45万亿元,进出口总值稳居中部省会首位。在工业领域上更是表现亮眼:2025年第一季度,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连续多季度领跑全省。这说明郑州的核心竞争力——工业底盘依然稳固。而且目前,郑州的工业增长引擎已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比亚迪、富士康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正在改写郑州的产业版图。

新能源汽车:郑州比亚迪基地2024年产能突破50万辆,带动本地电池、零部件配套企业超百家。仅这一产业链,就为郑州贡献了全年工业增量的35%。

电子信息:富士康郑州园区年产值超5000亿元,全球有近一半的苹果手机可都是在这里生产的。2025年,郑州进一步布局量子通信、区块链等前沿领域,计划三年内建成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

这种“链主企业+产业集群”的模式,让郑州在中部工业竞赛中占据先机。2024年,郑州工业投资增速达12.8%,远超长沙、合肥等竞争对手。

尽管郑州的工业增长迅猛,可是郑州的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创新能力不足:郑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2.1%,低于武汉(3.5%)、合肥(3.8%)。顶尖高校稀缺,全市仅有郑州大学一所“双一流”高校,而武汉、长沙分别拥有7所和4所。

城市首位度偏低:郑州GDP占全省比重约20%,远低于武汉(35%)、西安(36%)。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确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开放程度待突破:2024年郑州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仅为4.5%,低于长沙的6.2%。跨境电商综试区虽已建成,但国际航线、海外仓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破局关键:从“制造大市”到“创新强市”的跃迁,面对挑战,郑州的破局路径也在逐渐清晰:

1.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量

中原科技城“三合一”融合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中科院北龙湖创新基地、嵩山实验室等平台已吸引超200家科创企业入驻。

无人机产业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郑州从“代工基地”向“智造高地”转型。

2. 强化都市圈协同效应

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规划已落地,重点推动许昌的电力装备、新乡的生物医药与郑州的汽车、电子产业互补。

郑汴洛城际铁路日均客流突破10万人次,“1小时通勤圈”正在激活区域消费与人才流动。

3. 打好“国际牌”

2025年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8%,成为中欧贸易的重要节点。自贸区郑州片区试点“跨境数据流动”改革,吸引字节跳动、华为云等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未来中部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升级速度与城市功能能级的比拼。郑州若能抓住新能源汽车爆发期、数字经济窗口期和开放经济机遇期,完全有机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郑州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小幅回调,或许正是为了下一季度的更强反弹蓄力。

1 阅读:685

国内城市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