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还非常大。事业单位主要是指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按照性质来划分,主要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管是哪一类的事业单位,都是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管理。
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暂行办法的规定,事业单位岗位划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三种类别,按照岗位设置和专业类别实行竞聘上岗或是公开招聘。
管理岗位共分为十个岗位等级,最高的为一级岗位,相当于机关的正部级岗位,最低的为十级岗位,相当于机关的二级科员岗位。管理岗位实行职员等级制,职员等级制与机关职级晋升差不多,晋升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享受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相关待遇,晋升职员等级的,享受相应等级的工资福利待遇。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分为十三个岗位等级,其中一到四级为正高级岗位,五到七级为副高级岗位,八到十级为中级岗位,十一到十三级为初级岗位,不同的岗位等级,除了要取得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以外,还要单位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在专业技术岗工作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是主要晋升途径。此外专业技术岗工作人员也可以竞聘管理职务。
工勤技能岗位分为五个岗位等级,最高的岗位为一级岗位,对应的技能等级资格是高级技师,二级岗位对应的是技师,三级岗位对应的是高级工,四级岗位对应的是中级工,五级岗位对应的是初级工,普通工不划分岗位等级。
在事业单位的三类岗位中,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属于干部岗位,工勤技能岗属于工人岗位,不同的岗位享受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是岗位职务聘任的前提条件,比如取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人,才有机会聘任七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不同的岗位等级享受不同的工资待遇。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包括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补贴津贴等组成。比如一级岗位的岗位工资可能是6010元,而八级岗位工资只有2200元,加上薪级工资,一级岗位基本工资最高可以达到15000元以上,而八级岗位可能就只有6000元左右,加上补贴津贴以后差距可能会更大。
2014年10月1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按照本人上年收入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专业技术职称越高的人,缴费工资就会越高,退休时的平均缴费指数就会越高,个人账户余额和职业年金账户就会越高,相应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就会越高。
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从2014年10月1日才开始实施的,最近及今后十多年退休的工作人员,都还存在比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有了视同缴费年限就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就要计算视同缴费指数。
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岗位指数、薪级指数、退休生活补贴指数来综合计算的,专业技术职称越高,岗位指数、薪级指数,补贴指数就会越高,过渡性养老金就会越高。
比如按照上海市的专业技术岗位视同缴费指数表,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视同缴费指数为2.378,二级岗位为2.128,三级岗位为2.058,四级岗位为1.955,五级岗位为1.557,六级岗位为1.538,七级岗位为1.507,八级岗位为1.222,九级岗位为1.208,十级岗位为1.194,十一级岗位为1027,十二级岗位为1.018,十三级岗位为0.943。
除了岗位指数外,还有薪级指数,事业单位分为65个薪级,一级指数为0.022,65级为0.721,岗位指数和薪级指数之和最高不能超过3.0,从视同缴费指数的设计来看,岗位指数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在其他地方的视同缴费指数表中,生活补贴指数占的比重最高,各地的视同缴费指数差别比较大。视同缴费指数越高,过渡性养老金就会越高。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的工作人员退休时,专业技术职称是决定养老金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其实工作年限都比较长,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38年到40年左右,女性一般在35年左右,工龄虽然重要,但大家的工龄差别不大,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还是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
不懂不要胡说八道
企业退休人员和领导职位、职称有关吗?机关退休人员和职务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