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预热进行时④
今年以来,新津以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工作为主线,围绕以群众健康为中心,着力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等重点领域,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模式,努力推动新津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4.58%,人均期望寿命达82.49岁。
建机制,聚合力
全面推动健康区县共建共享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将试验县建设工作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智造高地·幸福水城”美好篇章的决定〉重要部署责任分工方案》,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区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区政府主要领导宣讲“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和意义,推动有关部门将健康融入各自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良好局面。建立由财政、医保、环保、文体旅、教育、水务等部门和镇(街道)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畅通工作联系强化紧密协作。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各部门、镇(街道)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2024年,累计制作发布健康科普120余期、投放公益广告100余个,发放爱国卫生等倡议书5万余份、宣传海报3万余套。
提质量、优服务
持续改善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丰富。深化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的医联体(专科联盟)协作,持续争取三甲品质服务下沉,全区重点专科数达17个。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健康保健中心,研发10余种中医特色产品,扶持建设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示范项目1个。二是基层服务能力日益提升。强化基层首诊能力建设,建成花源、兴义2个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或推荐以上标准。先后与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和第一骨科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建成省、市基层临床特色专科6个,示范中医馆5个,示范中医角15个。三是智慧医疗基础更加坚实。打造医共体8大资源共享中心和5大业务协作系统,实现区-镇医疗同质化管理。建成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2家互联网医院,升级“健康新津”平台功能,全面实现分时段预约就诊、线上缴费支付和检验检测结果在线查询。
破难题、激活力
加快释放综合医改工作成效
一是医院发展管理呈现新风貌。持续推行院长任期制、目标制和总会计师制度,实行院长年薪制、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总量控制政策,不断激活公立医院内生动力。强化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公共卫生监督案例荣获2020-2022年度国家疾控局优秀案例。
二是三医联动成果迈上新台阶。全面实行按病组分值付费改革,参保群众就医自付比例较改革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落实药品耗材集采机制,拨付国家集采结余留用资金338.97万元,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厘清医共体内三级权责清单,推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管理同质化,区内就诊率达90%左右,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0%以上。
三是医防融合模式形成新格局。成立医防融合管理办公室,构建“卫生行政部门全面统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协调、医疗机构通力协作”的医防融合三级管理体系,加快建设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慢阻肺4个专病中心,形成“防、筛、管、治、康”全周期管理模式。
全周期、多元化
不断拓展健康服务内涵外延
一是健康城市场景次第呈现。建成国家卫生镇2个,实现省级卫生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将“健康新津”功能植入“津津通”企业服务小程序,提高职业人群服务可及性。打造“月光宝荷”大健康研学基地,融入中医药文化、合理膳食、健康运动、急救诊疗、心理疏导等内容,唤醒美好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质。持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54个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区2768个微网实格,建立“平战结合”健康管理网络。研发医共体GDS慢病管理系统,实现慢性病患者“诊治管”全方位分级分层管理,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8%。
三是健康多元供给更加充实。持续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连续5年获评省、市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孕产妇死亡率连续21年为零。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创建市级示范托育机构3家,建成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1家。积极探索智慧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基层、民营医院建成4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创建2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打造全市首家公立心理健康中心,《“六环联动”探索新津特色心理服务模式》获评2023年全国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