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曾承诺厚待柴荣子孙,专家考证他在说谎:柴家已断子绝孙

瑛悦谈历史 2024-10-25 09:19:33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一支大军浩浩荡荡开出河南开封城去,在途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忽而流言四起、军中将士议论纷纷,随后一帮文官将领便将早已备好的锦绣龙袍拿出来披在醉酒的大将军身上。

将军多次推拒,最终“迫于无奈”只得在众人的簇拥下宣布称帝,这便是著名的宋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作为一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夺得皇位的故事似乎并没有那么血腥,没有宫廷政变、没有流血战争,对于前朝,也就是后周的皇室,他也好生安抚,承诺厚待其子孙,还为他们加官进爵,乃至于《水浒传》中出现柴氏子孙手持太祖颁发的“丹书铁券”桥段。

但王朝更替之事真的能如此平静而美好吗?赵匡胤到底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柴氏宗族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赵匡胤,涿郡人,公元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赵家是武官世家,赵匡胤的祖父、高祖夫都曾是军中将领,这让他从小就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兵法也颇有研究。

年轻时的赵匡胤算是个书生,他不仅没有继承家业成为一名武将,反而远离庙堂、四方云游,但在公元948年,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或许是随着年纪而成熟,他很快投身于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着他开始四方征战。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眼光不错,郭威是个大人物,当他一手创建起后周,赵匡胤自然也就成了从龙之臣,被封为滑州副指挥使。

郭威没有子嗣,只有一个领养的儿子,他对这个儿子很亲,赵匡胤看在眼里,也不断和这位“太子”拉关系,而这个孩子名为柴荣,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世宗。

郭威建国三年后便去世了,柴荣自然即位,“投资专家”赵匡胤再一次大获全胜,被柴荣任命为禁军统领,并对他颇为信任。

而赵匡胤也不是个酒囊饭袋,后来北汉、契丹联军大举入侵后周,赵匡胤随皇帝御驾亲征,战局一度陷入十万火急,赵匡胤立于阵前从容指挥、身先士卒,最终大败敌军,即便被流矢射伤仍然拼命攻城。

这样的行为自然让柴荣大为感慨,班师回朝后,赵匡胤直接加官进爵,被封为殿前都虞候、严州刺史,正式迈入高级将领的行列。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匡胤又继续跟随世宗皇帝南征北战,击破南唐、北伐契丹,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战役,作战都一贯十分勇猛,职务自然也节节高升,到了显德六年的时候,他已经是殿前都指挥使。

这是个什么职位呢?

后周的军事系统大体上只分为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两部分,赵匡胤身负的都指挥使,只是殿前司的二号角色,在他头上还有一个殿前都点检。

而此时这个都点检名叫张永德,是娶了后周太祖皇帝郭威妹妹的老驸马,名望、身份都颇高,赵匡胤才三十出头的年纪,怎么也盖不过他的。

但到了显德六年,柴荣北伐归来以后,身体就越发差了,而偏偏此时就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不知从哪里有人呈上来一只皮袋,里头装着块木牌,上面刻着几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这玩意现在人看来倒是颇为可笑,但在封建时代这叫“谶纬”,那可是上天降下的预兆,再加上柴荣本来又重病在床,心里自然很是担忧,于是竟就撤掉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然后把它交给了一直“默默无闻”的赵匡胤。

而就在几天后,周世宗柴荣驾崩。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柴荣是一位罕见的雄主,他在位时,赵匡胤无论如何没有胆子妄动,但如今即位的后周恭帝是个七岁的小孩,自己成功拿下殿前司的最高指挥权,几乎可谓是篡位的天赐良机。

赵匡胤自然心中是有想法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管是谁恐怕都有了,但他面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另一支禁军部队侍卫亲军司还不在他手里。

不过真想要造反,办法肯定是有的,更何况赵匡胤此时除了手握兵权,还有一份特殊的关系——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是符太后的妹夫。

柴荣驾崩以后,七岁的小皇帝自然什么也不懂,辅政的便是他的母亲的符太后,于是赵匡胤通过弟弟进行了一系列简单的运作后,便让符太后下令,将当时亲军司的最高领袖李重进直接调到外地当淮南节度使去了。

对于符太后来说,李重进毕竟是“外人”,哪里有皇亲国戚来得靠谱,而随后赵匡胤直接暗箱操作,把自己的两位左膀右臂高怀德、张令铎安插进亲军司,成了这个机构的两位最高将领。

如此一来,后周所有的禁军部队竟然全部被赵匡胤牢牢把握,还不止如此,因为赵家祖上三四代都是高级军官出身,所以赵匡胤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也都是武将子弟,所以此时的后周军队里,一大半都是他的亲友、故旧。

赵匡胤在军中有个小团体,名叫“义社十兄弟”,说白了就是歃血为盟的拜把子兄弟团伙,其中包括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等人。

而就在这十个人当中,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石守信是殿前都指挥使、王申琦是殿前都虞候,其他人也大大小小手握重权。

有这样的条件,别说赵匡胤自己,就是他的这帮兄弟伙也希望他造反,带着大家一起荣华富贵,反正现在要啥有啥,造反的风险也不大。

于是这些人便开始了长期的暗中谋划,但众所周知,造反这事是没有绝对的,所以赵匡胤心中其实非常慌张,有任何举动也不敢大张旗鼓。

终于,到了显德七年的春节,原本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但边境忽然传来急报:北汉与契丹再次联合起兵汹汹来犯。

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符太后一介女流不懂军事,朝中最德高望重的就数宰相范质了,但这人也并非有才之辈,听到消息后也没有认真分辨,在惊慌下自然第一时间求助大将军赵匡胤。

赵匡胤倒是个“以退为进”的高手,对面这个请求,他连连推辞,说自己麾下都是残弱之兵,也没有什么可用的将领,打不了这样的仗,逼得范质只能把全国的兵权都交给了他。

其实这件事充满了历史的玩弄性,因为就在许多年前,赵匡胤最早投奔的郭威,正是以契丹犯境的理由,把军权夺了过来,从而颠覆了后汉建立了后周,而此时赵匡胤几乎是做了一模一样的事,但后周朝廷却丝毫也不记得前车之鉴了。

最后一点阻力也因为朝廷的昏庸而解决了,此时赵匡胤称帝的心思已经可以和那位“路人皆知”的司马昭有的一拼了,很快,开封城中的大街小巷里都已经传起了如出一辙的“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流言,唯一还被蒙在鼓里的竟然只有太后、皇帝及一众大臣。

这里还有个趣闻,话说赵匡胤在听到流言后大惊失色,马上就要办大事,怎么外面传的满城风雨,他惶然无措地跑回家找人商量。

此时他的姐姐正在后厨烧饭,听到他的话怒气冲冲跑出来,拿着手里的擀面杖对着他的脑袋就敲了一下,又把他大骂了一顿:“大丈夫立于天地间,何以优柔寡断,无论成事与否,都不要来叨扰家人。”

赵匡胤被这一下敲蒙了,捂着脑袋便出门去了,过了两天,他率领全军出征,浩浩荡荡的人马越过开封城墙,向北方而去。

还没走多远,到了陈桥驿的时候,当夜部队就地扎营,赵匡胤大宴将士,自己喝多了,部下们一拥而上,把早就准备的龙袍往他身上一披挂,然后嘴里说着一些类似于“吾皇万岁”之类的话,就把他捧成了皇帝。

等到赵匡胤第二天一觉醒来,猛然发现自己怎么就登基了, 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而且手底下的人个个意向坚定,他一时“无法推辞”,就这么认了。

明明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但赵匡胤却在当天顶着宿醉就带领全军一路杀回了开封城,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站在他这边,负责镇守陈桥门的两位将领对朝廷忠心耿耿,始终不肯打开城门,赵匡胤只好绕到了另一扇门,守门的亲信一溜烟就放军队进了城。

赵匡胤甚至都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只有侍卫亲军司的韩通带领着一小部分人殊死抗击了一阵便被全数剿灭,于是乎赵匡胤很快占据了皇宫以及整个开封城。

第二天一早,后周的恭帝便发文昭告全国,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荣登大宝,改国号为宋,就此建立起大宋王朝。

很显然,不管在任何朝代的开创之初,对于前朝的皇族宗室如何处理,总是非常暴力的,毕竟在江山未稳的时候,办事儿还是狠一点比较好。

但就如同被粉饰过的“陈桥兵变”那样,赵匡胤似乎和其他皇帝都不太一样,他对于后周柴氏宗族的态度十分温和,不仅没有大开杀戒,反而非常优待。

其实这就是在从侧面证明太祖皇帝的贤德,虽然赵匡胤固然有着很高的政治手段,但他真的完成了自己的诺言,让柴氏子弟得以善终吗?

从道理上来说,后周的两位君主郭威和柴荣都对赵匡胤有着很大的知遇之恩,而且在生前都对他十分信任,赵匡胤现在已经夺了后周的江山,如果再妄造杀孽,无论如何也逃不脱一个残暴的骂名,但有些事不能明着做,却可以偷偷做。

柴荣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已经早夭,除了即位的恭帝柴宗训以外,还剩下柴熙谨、柴熙让、柴熙诲三人。

禅让完成以后,赵匡胤表示非常满意,态度也很好,把废帝柴宗训降为郑王,其他几人也分别封为曹王、纪王、蕲王,各个都身负王爵,条件待遇也都很好,还有一些特殊优待,看起来算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自从后周灭亡,这些柴氏子孙当然也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没什么人再过多关注了,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结局被人轻易忽略掉。

实际上,大宋建立两年后,柴熙谨就去世了,原因不详,年仅十岁,柴宗训退位时年仅七岁,当了十三年郑王后,也不过二十一岁,但年纪轻轻便去世了,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而另外的柴熙让、柴熙诲干脆直接失踪了,任何史料中都找不到他们后来的下落。

于是柴家血脉便如此断绝了,后来虽然还能看到不少柴姓出现,但那都是柴家八竿子打不着一起的远房旁支了,真正的皇家嫡系,早已在宋朝建立后的十几年内相继无影无踪。

小说里的柴进

事实证明,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没有“温柔”的例外,赵匡胤所做的,只不过是给自己的面前蒙上了一块遮羞布,但却无法真的抹去所有痕迹、堵住悠悠众口,其中不堪的事实仍然能透过史书流传下来,让如今的我们窥见一角。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