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德国总理大选只剩下短短一周,魏德尔和她的选择党,硬是从“边缘角色”杀到了“主角”的位置,靠山一个接一个,连美国副总统万斯都给她站台。而现任总理朔尔茨就没这么好运了,不但支持率一蹶不振,还被美方直接“无视”,场面尴尬无比。

文案|编辑:清
与此同时,联盟党暗示要跟选择党合作,结果引发全民抗议,局面险些失控,前总理默克尔不得不亲自出面干预,暂时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暴。
这场选举中间的剧情反转太多,大家都在猜,魏德尔会不会真的打破天花板,把选择党送上执政之路?德国的未来,又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

如果说去年11月的“红绿灯联盟”解散,是德国政局失控的开端,那么这背后的积弊,就是这场政治危机的累积根源。
三党间不仅在核心理念上相去甚远,在实际执政中更是矛盾重重,绿党坚持激进的气候目标,力推去核化、去碳化;自由民主党则对这些目标表示强烈反对,担心这会拖累经济发展;而社民党站在两派之间,试图调和矛盾,却不断被两头拉扯,导致其主导的政策像摆渡船一样左摇右晃。

这样的“内耗”在民众眼里,完全没有任何效率感,能源危机、生活成本攀升、通胀加剧、移民问题,这一连串烫手山芋,不仅让德国人对执政联盟失去了信心,还让他们开始寻求更为明确和强硬的问题解决方案,恰恰在这个时候,选择党以其明晰的政策立场和单一的矛盾诉求,成为一个显眼的“出口”。

从选民角度来看,传统主流政党不仅无法带来更好生活,反而成为问题的制造者和延续者,受够了的普通人自然会选择对现有政权进行投票惩罚,而魏德尔和选择党刚好抓住了这个时机。
魏德尔成功拉拢民意的核心手段,是提出了极为明确的几项政策主张,比如她主张立即与俄罗斯修复关系,停止援助乌克兰,减少对欧盟的过度依赖,这对于一个受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影响至深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直击痛点的有效操作。

她还反对大规模接纳移民,认为这导致了社会治安问题和资源分配压力,并要求制定更严格的移民政策。
这些主张虽然在传统政党话语体系中,显得“冒犯性极强”,但却切实满足了许多选民内心隐藏已久的期待。

魏德尔崛起的背后,也离不开选择党在宣传策略上的革新,与以往老派政党的传统宣传模式不同,选择党紧跟时代趋势,全面进军新媒体平台,让年轻一代对其产生更多接触,这帮助他们成功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他们的封锁,将其曾经受限的声量推向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不过,真正让德国政界和民众感到不安的,除了选择党的国内崛起,还有外部为其背书的重量级“助攻”。
在今年2月14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与魏德尔的高调会晤,将选择党推到了国际聚光灯下,与会期间,万斯直接取消了与现任总理朔尔茨的会晤安排,还当着全世界的面冷冷地表示,朔尔茨可能也干不了多久,“见或者不见,都没啥区别”。

这种明显偏袒魏德尔而冷落朔尔茨的态度,让德国民众惊讶,也让本就低迷的朔尔茨显得更加尴尬,但这还不只万斯一人的“个人行为”。
在这之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高调接待了魏德尔,并宣称“选择党才是德国的未来”,这让本来就对欧尔班不满的德国主流政界更加怒火中烧。

作为科技界风云人物、社交媒体一把手的马斯克,也在自己的平台上为魏德尔频频点赞,这对于一个活跃于欧美文化圈的超级富豪来说,这样明显倾向个别政党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在“引爆氛围”。
国际社会如此密集地为魏德尔背书,其意图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美国打压朔尔茨以彰显对德传统政治态度的轻视,另一方面这些卷入其中的国际政客、名人们似乎都在赌魏德尔的选择党,能够真正打开德国政治格局的新局面。

在魏德尔的支持率升至21%后,她甚至大胆预测选择党将在选举后,成为德国联邦议院的第二大力量,而这样的声音已经让许多主流党派寝食难安。

和魏德尔一路人气暴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主流政党的“团体焦虑症”,社民党、基民盟、绿党,这些原本应是政治生态中坚力量的党派,全都表达了对选择党的“零容忍态度”。
尤其在魏德尔公开表态,争取成为执政联盟的关键角色之后,这种针对选择党的孤立开始变得更加激烈。

不久前,联盟党领导人默茨,一度尝试与选择党短期合作,推动一项移民法案,结果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反弹。批评者认为,任何形式的妥协都会导致极右翼的不可控抬头,而上街抗议的十几万德国民众,更是直接将愤怒撒向了联邦政府。
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平息风波,德国“政坛老将”默克尔不得不亲自出山,对默茨的行为公开批评,并与主流党派共同发声,确定了与选择党“划清界限”的立场。

所以这场大选,表面上像是魏德尔的“高光时刻”,实际上更像是整个欧洲,即将开启的新时代,一旦选择党真的跻身执政核心,德国将会迎来一个彻底不一样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的不确定性,可能比现有的混乱还要糟糕。




好的时候都抢功 坏的时候都甩锅 这就是西方政治
默克尔退了休在家座山观虎斗好过啦。还在搞搞镇,不赶你走已经很给面子了[眯眼睛笑]
魏德尔一定会当选的,这是天意[笑着哭]
好样的铁娘子
提示,小胡子29年当选的
中国也不要抱着对魏德尔的希望,说不定这是她竞选的策略和手段,中国更应看到日本的石破茂的前前后后就知道了。
别胡说八道了,选择党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