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继续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些细节,展开分析。
话说年羹尧在西北打了大胜仗后,整个人顿时“飘”了起来。
回到京城后,年羹尧就连雍正都敢于不放在眼里。
他的一系列大逆不道行为,终于引起身为御史官员孙嘉诚的严重不满。
孙嘉诚便向雍正弹劾了年羹尧。
孙嘉诚的做法对不对呢?
从他的职责范围内而言,这么做的确是义不容辞。
因为御史官员,就是要监督所有官员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针对于官员们以下犯上的行为。
不过,孙嘉诚的一切“义不容辞”,仅限于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如果站在雍正当时所面临的情况而言,孙嘉诚的行为却是不太合时宜。
为什么这么说呢?雍正当时面临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雍正通过任用年羹尧担任西北大将军,已经成功解决了叛军,西北方所面临的叛军压境的高压势态,马上减轻了下来。
接下来,雍正可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行新政中来。
众所周知,任何新政策的推行过程,都是建立在颠覆旧政策的基础之上,必然充满重重阻碍。
雍正的新政想要推行下去,需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
比如推行者需要坐拥绝对的权威,在核心团队中需要获得绝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和认真落实;比如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等。
雍正推行新政的出发点是希望利国利民,只要宣传得当,自然会获得普通民众的广泛支持。
雍正所虑的,恰恰是担心支持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
所以,雍正召唤年羹尧回京,是希望其能够为自己实现多个目的。
比如,趁着年羹尧立下了军功,雍正通过进一步抬高他的身份地位,使之能够成长为可以和八爷党相抗衡的新一极力量。
此时的年羹尧,不仅是雍正一手栽培出来的得力干将,其妹妹年秋月已经被雍正晋升为贵妃。凭借这多年的交往经历,外加不断巩固起来的亲属关系,雍正对于掌控住年羹尧,还是有足够把握的。
年羹尧虽然贪婪了一点,而且近年来脾气也见长,然而雍正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年羹尧不会背叛出卖他。
年羹尧并没有突破雍正用人的底限。
反观八爷党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恨不得分分钟就把雍正赶下台。
如果把年羹尧树立起来的话,他就可以帮雍正分一部分八爷党施加来的压力。
另外,正如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过的,雍正刚刚见到年羹尧,就马上安排年羹尧把儿子过继给了隆科多,就是想通过让年羹尧和隆科多结亲,把隆科多再次拉拢过来,绑定在自己的利益圈子里。
经过这番布局,就推行新政而言,雍正至少可以获得十三阿哥、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个西北大将军年羹尧为他站台。
至少从核心层面的权力博弈而言,雍正是占据很大优势的。
如果看明白了此时雍正的真实想法,我们就会明白雍正看到孙嘉诚跟个愣头青一样,一个劲地弹劾年羹尧之时,内心的苦笑和无奈。
他虽然明白孙嘉诚敢于弹劾年羹尧,是在积极履行御史官员的职责,是真正地对他负责。然而,雍正苦于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公之于众,只能以苍白无力的强词夺理,去强行斥责孙嘉诚。
因为,孙嘉诚说的话,的确句句在理。
而且,雍正更担心隔岸观火的八爷党,会利用孙嘉诚的这次弹劾,继续推波助澜,导致局面朝着更加混乱的方向恶化。
分析完雍正所面对的局势之后,我们继续探讨,为什么雍正要安排孙嘉诚去烈日下跪求降雨呢?
雍正是在故意惩罚孙嘉诚吗?还是说有别的意图?
话说孙嘉诚在烈日下跪求降雨,最后只有两个结果:降雨或者不降雨。
如果孙嘉诚跪到最后,却求不来降雨,至少可以从精神层面,打压一下那些妄图利用弹劾年羹尧,对雍正进行攻击、并且阻碍新政实施的人员,尤其以清流官员为甚。
正如雍正在最后蓦然间所发现的那样,这些清流官员表面看是在冲着年羹尧,实则是因为他们对雍正本就不满,只不过不敢表露出来,便将发泄点集中在了年羹尧身上。
雍正通过让孙嘉诚经历这番皮肉之苦,既是给他提了个醒,让他明白不顾大局、只知道自顾自一意孤行、被别人当枪使的下场。同时也是给其他心怀鬼胎的官员敲了个警钟,警告他们不要肆意猜测雍正的心思,打乱雍正的布局。
如果孙嘉诚求来雨,雍正照样可以利用这个天象之变,顺势敲打一下年羹尧和那些攀附他的官员势力。
因为年羹尧之前的种种表现,的确是令雍正意想不到。
如果不是雍正留着他还有大用场,可能早就分分钟把他拿下了。
所以,通过这场降雨,雍正希望年羹尧明白,他之所以被雍正提拔,是还要替雍正执行重要任务,而不是当真让他组建自己的“年选”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