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的过程:顺风顺水的背后,其实全都是黑色幽默的荒诞不经

采蓝说历史 2024-01-25 06:50:22

搞过业务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假如你要推行一个项目或者做成一笔业务,很多时候,你还真没法确认,是自己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同事更难搞定,还是彻底拿下客户或者合同更难搞定。

所以,不管是历史还是生活,我们永远不要异想天开,仿佛站在一艘船上的人,就一定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分清真正的朋友和敌人。

皇帝,为什么注定只能做孤家寡人?这个问题,我想西晋开国皇帝是越来越能够理解得清楚的。皇帝作为主宰众生命运、分配天下利益的核心人物,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跟他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他没法与之做真正的朋友,也不会与之成为彻底的敌人。他不敢、不愿、也不会这么做。

司马炎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奶酪,所以他即便想为国家建功,意欲灭吴,也遭到了各种反对和阻拦,最后还是动用了董事长“掀桌子”的特权,才堪堪把灭吴计划推行下去。

西晋灭吴的方案是总设计师羊祜留下来的,也就是东、西、中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的方案。羊祜去世一年后,该项目的终于了实施阶段,具体部署细化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东路军: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安东将军王浑(王昶子;司马炎姻亲)自寿春向江西出横江渡口进军;

中路军:建威将军王戎(出身琅琊王氏,司马昭征辟提拔的嫡系)自许昌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平南将军胡奋(司马懿老下级,女儿为司马炎后宫贵人)自汉水南下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镇南大将军杜预(杜预妻为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自襄阳向江陵进军;

西路军:龙骧将军兼益州刺史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的水军沿长江而下;

后勤保障方面,自然是交给了心腹度支尚书张华了。

司马炎灭吴的团队架构基本上就是如上了,但是司马炎是个体面人,他也不想朝廷那些反对派闹别扭或者安心看热闹,于是把最大的反对派贾充挂职为灭吴总司令了,然后让自己有心栽培的外戚杨济挂职副总指挥,这俩人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相当于呆在指挥所里,负责各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名义上是“统筹全局”,实际上就是一号、二号群演。

司马炎这一安排有什么讲究呢?

第一点考虑是为了制衡六路大军中唯一不受控王濬。其他五个司令员都是出自司马炎的亲友团,只有王濬这老小子不是,他这一辈子只对知遇恩人羊祜俯首帖耳,可羊祜已经去世了,得防止他变成另一个钟会或者邓艾。贾充和羊祜一派一直尿不到一壶,他若发现王濬有异动,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他。王濬在荆州反就直接南下扑灭,在扬州反则拦腰截断长江上游。

第二点考虑是为了给他新培植外戚杨家造势。大家看,杨家的杨济现在足以和朝中老牌大佬贾充平起平坐了,大家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以后抵制杨家人的时候,先掂量掂量自个的分量吧。之所以让杨济给贾充当副手,既是为了制衡贾充,也是为杨济规避风险。打赢了,你副总指挥跟着领功;打输了,前面也有贾充顶着。

第三点考虑是为了恶心一下他早已看不惯的贾充。你不是反对伐吴吗?不是说打不赢吗?要真是被你乌鸦嘴说中了,老子让你第一个背黑锅。打赢了也好,先打你的脸再说,然后顺便给你点封赏安抚你之前的失意情绪。这样一来,就可以逼着一直反对伐吴的贾充去积极做工作了。

司马炎是不是想得挺美、挺周全了?但他终究还是小看了贾充,这个老头子宦海沉浮几十年,啥场面没见识过?啥套路没经历过?你还想他?还想让他来背黑锅?殊不知,他这一辈最擅长的就是甩锅。

279年十二月,各部队准备就绪;280年正月,前方就有战报传来了:东线王浑攻克寻阳、赖乡诸城,俘虏吴武威将军周兴;中线杜预已经包围江陵久攻不下、胡奋攻夏口、王戎攻武昌同样无功;西线王濬暂时还没动静。

贾充马上就开始甩锅了:陛下您看到吗?咱们这根本打不动呀!您赶紧杀张华以谢天下、中止伐吴吧。

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

司马炎虽然知道贾充的用心、用意,但他暂时还真不敢把贾充怎么样,于是,打起了马虎眼,回答说伐吴是自己意思,张华只是支持他而已,杀张华没道理。

可朝中到处是贾充的马仔,他们一看贾充发声了,纷纷上书要求停战。最后逼得张华站出来堵命,赌伐吴必胜。

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

这就是职场中的内斗和内卷,项目刚启动,就逼得老板把话往肚子里咽,老板的亲信站出来签生死状——不成功便成仁。咱们大胆地想一想,若是这次伐吴真的失败了,司马炎以后还说得起话吗?张华的命还保得住吗?软刀子杀人,虽然不见血,但同样致命呀!

这个插曲过后,西线的王濬终于有动静了,他率着他的益州航母纵队出三峡了。

王濬的舰队有必要介绍一下。一是他的装备水平是冠绝当世的,都是甲板上可跑马的大船,造型还相当拉风。二是他的士卒中有很多他救助成人的,基本上都愿意为他去死,军心士气很旺盛。

其实王濬的舰队出三峡按理也是并不轻松的。因为长江三峡水路段是有很多暗礁的,所以在三峡航行必须熟知水情,否则容易触礁生事。另外,吴国这些年还在礁石外的要害处布下了很多铁索和铁锥来预防益州方向的军舰出峡。结果王濬的好运气再次体现出来了,他的老领导羊祜抓到过吴国的技术间谍,直接将他送到了王濬那里,让王濬对长江水路的情况了如指掌,用木筏带走了铁锥,用火油熔断了铁索,从而破除一切吴国防御工事。

王濬出峡后,连克丹杨城、西陵,让正准备接应他的杜预多此一举了。

一听王濬已经拿下西陵,杜预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到乐乡(湖北涴市镇)去骚扰、恐吓吴国守军。

然后,西面军司令员王濬和兼职中路军司令的前线总指挥杜预总得有个礼节性的打招呼吧。在此之前,一直对王濬不太放心的司马炎曾下诏:王濬舰队行至建平(秭归),受杜预节度;到了秣陵(南京),受王浑节度。也就是明令限制了王濬的军事自主权。

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如果杜预和王浑真凭着这一“尚方宝剑”去拿捏猛虎出山的王濬,估计王濬又会变成另一个邓艾了。人家王濬已经七十多岁了,活不了几年了,激情刚刚燃烧起来,你就掐了人家的火苗,人家会服你才怪。

也得亏是杜预这个人太会做人,他在拿到这份诏书的时候,就跟手下的将帅们打好了招呼。如果王濬能顺利抵达建平,说明这老头相当有能力,名声也打出去了。这样功名俱全的老前辈怎么会愿意受制于我呢?相反,他如果打不到建平,我也根本没有机会去接管他那支舰队。所以,让王濬受我节制,怎么都是个伪命题。你们心里得有点逼数,见到王濬老前辈,都给我放尊重点。

预至江陵,谓诸将帅曰:“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

所以,在王濬拿下西陵之后,杜预就赶紧给王濬“松绑”、示好,对他说:你拿下西陵后,不必管我,直接顺江而下,彻底打通整个长江,然后绕海路入淮河,再由泗水汴水转黄河,到洛阳去领功,这旷世奇功是老哥您的了。

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

杜预这个表态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是表明自己不会官大一级压死人,不会跟他争功,让他甩开包袱往前冲就是了。杜预这个表态很关键,因为王濬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欲望和野心也很大,是一个翻版的邓艾,要真是杜预跟钟会一样要与他抢功,他还真不一定会赶出什么事。毕竟70多岁的人了,他恐惧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王濬接到杜预的表态文件后,十分开心,直接转呈给司马炎了。

濬大悦,表呈预书

王濬这是啥意思呢?提前跟大领导报备呗!您看,我的直接领导杜预已经给我授权了,我可以自主行动了哈。如果我帮杜预拿下荆州,进而解放扬州,到时候杜预或者其他人要突然夺我兵权,或者他本身就是忽悠我去卖命,老板您心里都有数,出啥事怨不得我哈。

被杜预这么一刺激,70岁的王濬瞬间回到了17岁,又连克荆门、夷道二城,直接一路开到乐乡城下。

乐乡的吴国都督孙歆是个让人一眼难尽的小可爱,早在杜预那八百奇兵放火示威的时候,就已经被下破胆了,脑洞大开地把晋军都想象成了带翅膀的,说人家是从长江上空飞过来的。

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就这士气,怎么跟已经完全兴奋起来的王濬舰队打?所以两军舰队一碰面,吴军就溃败逃入城中去了。更为奇葩的是,吴军败退回城,居然把杜预那支800人的小分队也带进去了。结果这支小分队直插吴军心脏,俘虏了孙歆。乐乡城投降。

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被拔掉周围所有据点后,“钉子户”江陵也在八天之后被杜预拿下了。至此,吴国彻底丢失了整个长江上游。

与此同时,攻夏口的胡奋和攻武昌的王戎也分别对战略目标形成了合围之势。

形势一片大好,遥控指挥的司马炎立马发来最新指示:王濬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升平东将军,然后给我顺着长江一路往东打;杜预往南去安抚荆南四郡;荆州南境拿下后,杜预分万人加入王濬舰队,七千加入唐彬舰队;夏口拿下后,胡奋分七千人加入王濬舰队;武昌拿下后,王戎分六千人加入唐彬舰队。贾充也别光留在襄阳看热闹了,到项城去找点活干吧。

司马炎这么安排又有啥用意呢?使劲给王濬打气呗!老王,您是好样的,您表达的意思我都明白,我给你加强火力,你不要有任何负担,只管往前捅就行。

接连被两级领导安利了的王濬,立马又率舰队帮忙拿下夏口、武昌,然后直奔江东而去!

那么,晋军的东路军在干什么呢?王浑和司马伷这两个老油子还在长江边上看风景呢。东线战场上,吴军在长江北没有设阻击点,他们轻轻就饮马长江了,但他们就是不进攻。为啥呢?一方面他们是在观望其他战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用比较中庸的态度为跟贾充的反战派预留缓和空间。

丢失荆州全境之后,吴国终于进入了最后挣扎阶段了。

丞相张悌带三万人去江北决战,走到至牛渚,丹杨太守沈莹说不能过江,要就地以逸待劳。沈莹的理由如下,很没意思,就不解释了。比如他说到益州操练水军已久,那你们早干什么去了呢?

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

张悌终究还是有点风骨的,求死也比等死强,只有主动出击并夺取胜利才能挽救士气。但张悌这其实也是死马当做活马医,没办法了,打不打都是死,还是站着死更有尊严一点。

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结果,张悌渡江时被王浑和周浚大败,张悌殉国。王浑借机进驻横江。

假如王浑此时再积极和迅速一点,灭国之功其实就是他的了,因为吴国的国防力量已经被全面打崩了,他只要一路开进,基本上不会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了。

其实扬州刺史周浚的别驾何惲已经看到了这一先机,建言周浚赶紧劝王浑渡江灭吴。

但王浑时怎么答复他们的呢?领导给我们布置的任务是江北作战,你们虽然很牛逼,但一定能独立平定江东吗?未经请示而打了胜仗也没有啥奖励,败了却是重罪,咱何苦呢?再说,皇上有言在先,王濬只要进入我的地盘就要受我的节制,咱还能怕他抢了首功?等他来了,大家一起去灭吴,难道不香?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何惲提醒王浑,王濬那老头正在春风得意之时,恐怕不会配合您啦。

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王浑一见何惲还没参悟到自己的真正心思,干脆不搭理他了。

王浑真正的心思是什么?还是不想跟贾充等朝中大佬把关系搞僵了。因为在王濬拿下武昌,灭吴几近定居之时,贾充还在上书说:吴国打不动!南方的夏天湿气重,容易爆发瘟疫,咱们赶紧撤军吧。

王浚之克武昌也,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

然后,就贾充这种睁眼说瞎话,朝里中书监荀勖还带头附议。可见,士族集团联合起来对抗司马炎家的皇权有多么认真。

贾充等人这么一掺和,可把灭吴总指挥杜预急坏了,这可是一不小心就要功败垂成的!于是,也赶紧上书,要司马炎千万顶住压力,胜利已在眼前了。

王浑就是在等这种越来越剧烈的党争出结果之后,再根据情况进行下一步动作。反正,王濬杀过来了,拦下他,然后接管他的舰队,随后按皇帝的指示办事就行了。既不会犯错,也不怎么得罪人,还不耽误建功。

但是,你王浑了解王濬吗?人家虽然跟你一样姓王,但不是一个宗族(一个琅琊王氏,一个弘农王氏),也不是一个调性,人家可不愿意浪费青春和机会,也不会愿意受你节制的。

王濬直接率舰队杀到了距离建邺二百里的牛渚,王浑赶紧派人请王濬过来开进度总结会。

及濬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

结果王濬这个老不正经的开始耍赖了,他说风太大,他的船根本停不下来。跟现在的汽车刹车坏了似的。直接打南京去了。

濬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

王濬这种行为在职场中会不会被追责?肯定会的嘛!但是,他不怕!他都70多了,怕你个球。但是他的副手唐彬是怕了,赶紧称病,把兵权交给王濬,表示之后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

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

王叡抵达建邺时,吴国派了最后的舟军万人出战,结果没抵抗就降了。孙皓随后也跟着投降了,投降的模板便是蜀汉后主刘禅那样:反绑双手、拉着棺木。至此,吴灭。

蜀灭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后记和花絮,吴灭之后也必须得有呀!

吴灭之后,王浑和王濬两人不出意外地开始互撕了。王浑弹劾王濬无组织无纪律,导致“有关部门”要把王濬带到洛阳来接受组织调查。

司马炎赶紧圆场,下诏批评了王濬,老王你咋这么不讲究呢?你这搞得我现在不好做人啦,组织和纪律的严肃性还是得有吧。言下之意:你赶紧给个合理解释呀!

王濬赶紧上书辩解,说自己确实接到了王浑的文件,可上面写的是“可暂来过,共有所议”,这是商量而不是命令呀。当时风大事紧,我还没来得及船掉头,大风吹,吹呀吹,就把我吹到了南京,然后我还没怎么打,孙皓那小子就投降了。事后,我也赶紧向王浑汇报了。所以,说我不听领导安排,真是冤枉我了。

一刀没捅死王濬,王浑又来一刀,说王濬在向钟会靠拢。

屯聚蜀人,不时送皓,欲有反状

深知这么闹下去迟早会大事的司马炎赶紧把两位老王都召回了洛阳。但大家想一想,王浑是谁?他妻子便是著名的钟琰(钟繇曾孙女),还跟司马家有姻亲关系,人家是正儿八经的首都大院子弟。王濬到首都去跟他打官司能捞到便宜?

有关部门疯狂攻击王濬,要给他治罪。

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后违诏不受浑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但司马炎还是想维护王濬,便帮他开脱了,表示不予追究。

但有关部门并没打算就此放过王濬,又弹劾王濬破坏“国有资产”,烧毁贼船135艘(不烧的话,那都入大晋的国库了,所以也是国有资产)

有司又奏,濬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

总而言之,这些“有关部门”就是要把王濬打倒为止。最后,还是司马炎动用“一票否定权”,宣布此事到此为止,这场风波才暂告一段落。

上述便是西晋灭吴的全部过程了,幽默吗?讽刺吗?各种疯狂秀下限,大家看懂了吗?

灭吴之战,西晋的高层自始自终就在分阵营搞PK,互相拖后腿、互相挖坑、互相栽赃陷害,可即便是这样,人家还顺顺当当地就把吴国给灭了。

虽说背刺盟友的吴国在某种程度来说,落得如此下场是活该。但是,西晋内部吵架就捎带把最后一个敌人给弄死了,这也太戏剧性了吧!

大家可以看到,在灭蜀的过程中,西晋几乎都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反抗。这跟一男的扬言要非礼一女的,那女的也就象征性地叫了几声“不要呀”,然后就从了那个男的,还跟男的成了一家人,逻辑上简直一模一样。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在讨论灭吴的第一功臣时,会在总策划羊祜、总指挥杜预、总执行王濬之间摇摆不定,说句实在话,我也觉得选谁都可以了。毕竟,这事就是这么不着调的一件事,把“第一功臣”的名号给谁都无所谓。

咱真正希望大家看到的是这些现象、这些事件背后的时代底色和人性逻辑。两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荒诞不经的事情,其本质原因就是司马家破坏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社会的道德基础、人们的信仰体系。

彻底黑化过后的司马家再也无法洗白了,他们家的子孙永远只能带着枷锁和镣铐自嗨式地跳舞。伐吴大业这种事情都能演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闹剧,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荒唐和疯狂的?

当人家发自内心不认可你的时候,疯狂、疯癫等等,其实也是一种态度。贾充那老狐狸背后处处作梗,他女儿贾南风后来还祸乱了你司马家的江山,你能拿他怎么办呢?士族高门联合起来攻击你的亲信和其他边缘士族,你司马炎又能怎么样呢?你那一票否定权能用多少次?你司马炎成功灭吴了,又能怎么样呢?能让大家对你顶礼膜拜、死心塌地吗?

所以,我突然之间想到了“穿衣”的事情。我们一个人确实应该穿得整洁、正经,这既是对自己最起码的保护,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礼貌。但是有很多人明明身心都比较肮脏,却总是企图用华丽的外衣来包装自己、吸引他人,以为这样能获得别人真正的认可和尊重,这就有点背道而驰了。

在漫长的历史之中,我们现在所遭遇早已被预演过了,只不过是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而进行的。譬如如此高大上的灭吴之战,背后全是私心利欲在作祟。

正所谓,高尚有高尚的理由,卑鄙有卑鄙的狡辩,历史和生活大抵都是如此。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4-02-22 00:18

    最讽刺的是,蜀吴都这么不堪一击,邓艾绕小路就灭了蜀,姜维投降时,像吞了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