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外籍新娘发放“绿卡”,有没有可能快速恢复人口?如果给嫁到中国的外籍新娘发放绿卡,前提是和中国公民生育至少一名子女,有没有可能直接刺激生育率提高,让更多外籍女性愿意嫁到中国?(非拐卖,正常的恋爱嫁娶)
这个想法有意思,至少是带着去解决生育问题、彩礼问题、生育问题去的,但是从现实角度看,给外籍新娘发放绿卡以刺激生育的政策可能产生一定效果,但其实际影响存在显著局限性。啥意思,接着下来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首先我们说说产生的积极影响!
当前中国适婚男性比女性多约3000万,尤其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大龄未婚男性。通过吸引外籍女性联姻,可在短期内为部分男性提供婚配机会,缓解区域婚姻挤压问题。例如越南新娘已自发流向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
而现在的很多外籍新娘普遍处于20-30岁生育黄金期,若政策要求生育至少1个子女才能获得绿卡,理论上每位新增外籍新娘可带来1-2名新生儿。2019年中国外籍新娘约10万,若政策吸引量级提升至年增30万,理论上每年可新增约20万出生人口。
而且外籍新娘本身具备劳动能力,可填补低端劳动力缺口。例如广东部分工厂已出现越南籍女性务工者,政策若允许其通过婚姻合法居留,可降低用工成本。
但是也有局限性,我们来看看!
因为规模化天花板明显,参考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外籍新娘仅10万,即便政策刺激后数量翻倍,年增20万外籍新娘仅能贡献约1.5%的出生人口(以2022年956万出生人口为基数)。相较韩国2021年外籍新娘占比达8.3%,中国要达到同等比例需年增80万外籍新娘,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还存在婚配市场结构性错位现象,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女性更倾向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男性,而非中西部农村光棍群体。广西边境农村男性迎娶越南新娘的平均成本已超过15万元(含彩礼、中介费),与本地婚娶成本接近,政策难以改变这种经济筛选机制。
再加上制度风险与社会隐患因素可能无法轻松选择,以生育为条件的绿卡政策可能催生假结婚产业链,2019年台湾地区就曾出现中介伪造结婚生育记录案件。此外,若缺乏配套保障措施,可能出现外籍女性权益受损、儿童抚养纠纷等问题,增加社会治理成本。
同时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餐饮文化等方面融合挑战是有挑战的、特别是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导致跨国婚姻离婚率较高。根据云南边境地区调查,中越跨国婚姻5年内离婚率超过25%,部分家庭因文化冲突导致子女教育缺失。
那么能不能有效解决呢?可以,需要政府、个人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行!
第一、分级准入机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定向政策倾斜,如贵州、甘肃等省份可降低外籍新娘落户门槛。
第二、权益保障配套:建立外籍新娘法律援助中心,强制要求男方预存婚姻保障金(参考福建部分县市5万元保证金制度)。
第三、中介监管体系:建立官方跨国婚介平台,打击非法中介收取超过3倍地区人均年收入的中介费(现行黑市中介费普遍在8-12万元)。
第四、文化融入支持:在县乡级行政单位设立双语培训中心,强制外籍新娘完成200小时汉语基础课程。
从长期来看,该政策可作为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教育公平、房价调控、育儿支持等系统性生育友好政策。韩国2006年实施类似政策后,外籍新娘贡献的出生人口占比始终低于3%,说明单一政策效果有限。需多维度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根本改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她解忧”和我一起交流!
绝对有效。什么时候能推出这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