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刘玉章晚年留下的一张合影,镜头的刘玉章穿着军装,搂着两个年轻的少年,面无表情的望着前方,这一年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仍然精气神十足。
提及历史人物刘玉章,或许并非家喻户晓,但他在民国军事史上的足迹却不容忽视。刘玉章,陕西兴平籍的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精英摇篮,初时仅为一个小排长,凭借过人的胆识与不懈的努力,迅速在北伐战争的烽火与军阀混战的硝烟中崭露头角,短短数年间便晋升为副团长,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刘玉章以勇猛著称,军旅生涯中五次负伤,其中一次重伤头部,虽经治愈,却留下斑秃之症,他索性剃发留光,这一独特形象让他得了个“光头军长”的绰号,更显其豪迈不羁。他不仅勇猛,更兼智谋,从古北口的激战到台儿庄的鏖战,从武汉保卫战的坚守到长沙保卫战的英勇,刘玉章的身影遍布抗日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尽管外表粗犷,刘玉章在治军上却心细如发,有着独特的策略与眼光。尽管蒋中正对粗线条的将领有所偏见,但刘玉章以其稳定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战术,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指挥若定,展现出他的军事能力。
解放战争时期,刘玉章被调到东北,其率领的52军成为我军的一大劲敌。虽然后来刘玉章被我军击溃,但是在东北战场,52军是唯一一支能够完整撤离的蒋 军正规部队,展现了其机动性和战斗力。撤至上海后,刘玉章又迅速调整状态,重创了刚在南京取得大胜的我华东野战军叶飞部。
刘玉章非常的狡猾,他两次逃脱我军包围后,后来又成功将整个52军带往台北,为蒋军的立足奠定了坚实基础。52军也因此成为当时蒋军手中最为器重的王牌部队,刘玉章这时候的“表现”,终于得到了蒋中正的充分认可与重用。
相比之下,蒋中正对另一位将领胡宗南则多有不满,甚至直言若胡宗南有刘玉章之能,战局或可不同,言辞间透露出对胡宗南的失望与责备。胡宗南闻讯后,心情沉重,病情加剧,最终抱憾而终。
而刘玉章则在晚年继续其仕途官运亨通,直至1981年,以78岁高龄时死亡,不过他也只有客死异乡,最终没有安葬在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