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兵败,日军进犯滇西,危急之下只有一支部队可调,是哪支?

军事大帝 2023-12-01 15:35:38

在1942年5月初,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的阻击部队,其前锋部队迅速推进,直逼中国的滇西地区。这一进展对于当时的中国战局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如果日军主力成功渡过怒江,进而侵入云南,整个战局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危机。

在这样的紧急形势下,时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蒋介石发现,由于远征军在缅甸的惨重损失,他面临着无兵可调的困境。当时的远征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损失惨重,十万大军的损失远超出预期,使得蒋介石在调兵遣将上陷入了窘境。

在这种背景下,宋希濂接受了临危受命的重任。他作为第十一集团军的总司令,拥有一定的军事才干和领导力,尽管他指挥的部队并非精锐之师。第十一集团军由两个军组成,六十六军在之前的缅甸战场上已损失惨重,而七十一军虽然战斗力不错,但当时部署分散,主力还在转移途中。

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给宋希濂发出紧急电令,要求他迅速调动部队前往滇西,阻止日军渡过怒江。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宋希濂立即行动,向蒋介石请求调拨车辆,以便快速集结和转移部队。

与此同时,日军在滇缅公路沿线迅速推进。5月初,他们已经占领了芒市和龙陵,并迅速向惠通桥西岸进军。情况危急,宋希濂急需将他的部队迅速集结并部署到关键的抵抗阵地。

蒋介石立即响应宋希濂的请求,下令全力支持其调兵遣将。西南运输处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后,立即行动,协助宋希濂的部队迅速集结和转移。

在这一系列紧急调兵行动中,宋希濂的七十一军表现出了关键的作用。作为宋希濂的老部队,七十一军在武汉会战中曾一战成名,其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尽管三个师的部署分散,但在宋希濂的迅速调动下,七十一军的主力很快被集结并派往前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十一军的三十六师在惠通桥的战斗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5月5日清晨,日军攻占了松山,并迅速向惠通桥推进。惠通桥的守军面对大量溃兵和难民,局势混乱。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工兵营长张祖武在宪兵、少量滇军和工兵的支持下,果断决定炸毁桥梁,阻止日军渡江。

张祖武的果断举动,为七十一军的三十六师增援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决定命运的一分钟”,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反攻的机会。

然而,在惠通桥的战斗中,出现了一些后续的争议。尽管张祖武和他的工兵营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但军委会在后来的宣传中,将功劳归于其他几位高级将领,尤其是萧毅肃。这种功劳的归属问题,引发了宋希濂和张祖武的不满。

虽然宋希濂对张轸的六十六军的表现不满,认为其在滇缅公路上没有进行有效抵抗,但他还是在军委会的支持下重新整训编练了十一集团军。他向军委会报告了张轸、刘伯龙和马维骥的失职,建议将他们革职查办,并撤销六十六军及新二十九师的番号。宋希濂的建议得到了批准,但张轸很快在其他职位上东山再起,显示出当时中国军队中的官僚体系和政治纠葛。

尽管面临这些内部的挑战和争议,宋希濂还是坚持完成了他的任务,抵御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滇西。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抵抗外侵中的勇气和决心,也暴露了其内部的问题和挑战。

(注:本文从军事观察者的角度对1942年滇西战事进行了详细阐述。所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基于历史资料,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0 阅读:0

军事大帝

简介:每天更新优质精彩内容 欢迎大家关注 感谢平台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