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暗下来。展柜中的乐舞俑,投影上墙,翩然起舞;对面圆镜中,现代舞者的身姿悄然浮现。一时间,乐舞俑、汉代舞者、现代舞者,“对影成三人”,让观众沉醉其中、赞叹不已。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展厅中的一幕。这座今年5月18日刚刚正式开馆的博物馆,以精美文物和创新展陈,成为古都西安又一处充满文化气息的“网红点位”,开馆不到两个月,已接待游客超过27万人次。
更“美”:是博物馆,也是美术馆
“文物的展陈,不局限于一种面孔。”任雪莉,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在她眼里,秦汉馆的看点之一就是:美,“这是博物馆里的美术馆”。
走进“技与美”展厅,仿佛进入一个“白盒子”。素雅白墙上,一道道光影投射出秦汉文物上不同的色彩和花纹,展现古人对五行方位、季节轮回、人生百态的思考。
不同样式的香炉(拼图)。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技与美”展厅分为五色中华、锋毫辉映、舞影曲落、炉中余香4个版块,共展出文物300余件。与以往展览不同,游人漫步于此,舒缓旋律飘过,余音绕梁;香炉丝缕香气,沁人心脾。游人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的刺激下,开启一段穿越古代秦汉艺术和技术的精彩旅程。
陶罐墙。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移步向前,一面特殊的“艺术墙”映入眼帘。只见大小不一的陶罐,铺在墙面,装置出文物展览里的“艺术感”。
“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展览理念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展陈风格和可能性。”任雪莉指着陶罐墙介绍,这是在一个汉墓出土的十个陶罐,为了避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他们借助美术馆的展陈理念对陶罐进行了颇具艺术手法的布置,让游客感到新奇。
鎏金银竹节熏炉。人民网记者 邓楠摄
来到“炉中余香”展区,清淡的药草味混合香味扑面而来。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居于“C位”,玻璃柜下方,专门设计了散香盒。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根据先秦文献和考古发掘,调配出一款香料,重现“秦汉味道”。
“看着熏炉、闻到香味,似乎我也参与了古人的闻香雅事。”来自陕西黄陵的刘女士说。
挖掘审美元素,展现审美意趣,这样的“艺术体验”,不仅使观众深入了解秦汉文化,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更“细”:有壮阔文明,也有生活细节
战国杜虎符、秦代跪射俑,昭示雄心壮志;汉代鎏金铜蚕、汉代古船,诉说沧桑巨变。秦汉馆的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展示秦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
小狗墓葬。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然而,历史之动人,不仅在于波澜壮阔间,更融于人间烟火中。在“城与陵”展区,一座特殊的小狗墓葬吸引了游人的目光,陪葬的31个小陶俑向后世“道尽”主人对宠物的哀思与不舍。
“选择诸如此类的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展陈布置上的创新。”任雪莉介绍说,“这件特殊展品,呈现了秦汉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当观众近距离观察它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人宠情缘。”
在小狗墓葬旁,一个距今约2400年的高等级“厕所”陈列于此。它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所类遗存,隐约窥见2400年前的“城市文明建设”。不远处则展出了一块秦代道路遗迹,上面有着几道千年前留下的清晰车辙。
独特造型的陶俑成为“明星”展品。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在陶俑集中展示区,形态各异的陶俑展现了微缩版秦汉时期“生活图景”:“女孩”亲昵地从背后拥抱着“闺蜜”,娇嗔着“晒”友谊;“小狗”看守着眼前的“骨头”,憨态可掬。
“考古并不是简单地‘挖宝’,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生活,甚至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生活习俗的讲故事的一个范本。”任雪莉表示,为了让游客从叙事内容上感受到秦汉文明的细节,秦汉馆首先在展陈内容上推陈出新,他们在选择展品时,更注重文物背后的故事。
更“暖”:要好看,也要让更多人好好看
在“长安天下”展区,“太仓”文物装置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这里陈列的文物以家禽家畜和古人的“锅碗瓢盆”为主,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画投影——几只“小老鼠”时不时在墙壁上跳跃,“偷偷摸摸”进入“粮仓”,这一幕逗乐了研学参观的小朋友。
“长安天下”展区的“太仓”文物装置(5月17日拍摄)。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大家看这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有1.36亩……”带队老师指着多媒体显示屏,为学生讲解粮食安全,“观古思今”的特色装置,将“课堂”开在了博物馆。
“我们提出的‘装置理念’,无疑让展陈更有意趣。”任雪莉表示,将“9大多媒体装置”作为叙事的另一条线索,与具象化的文物相配合,能够将秦汉文明庞大的主题阐释得生动、形象且具体。
低展柜里摆满动物陶俑。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特殊的装置于细微处关照着不同游客的需求。在秦汉馆,多处都设置有不足一米高的展台,陈列着出土的小动物陶俑。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这是红色,这是黑色......”亲子互动区内,5岁孩童在家长的指导下,辨认着低展柜上装置着的滚动色块,上面标记着不同色彩与五行的对应,孩子乐此不疲地学习着。
儿童考古体验区。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
不远处的墙面上,还镶嵌着许多“工具”,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化身“古代工匠”,拿起“工具”操作起来,趣意盎然。
随处可见的手语视频,多个墙面上凸起的盲文等无障碍观展细节,满足着特殊人群的观展需求。
“针对特殊人群,我们还设计了独立参观路线,打造出了无障碍展厅。”任雪莉表示,就是想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平等享受公共文化带给大家的权益。(王丽 李志强 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