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人民网 2024-11-01 10:11:17

晨曦微露,悠长的汽笛声唤醒浦江两岸。

正值秋日,河水潺潺、绿树掩映,沿岸众多的历史遗存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水、岸、路、地”让苏州河畔变身为时尚宜居的城市居民后花园。

时针拨回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5年来,上海围绕这一命题,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窗口”。

从城区到市郊,从商圈到居民区,从公共空间到高等学府,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总在不经意间和细节处,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温度。

苏州河沿岸景色。人民网 马作鹏摄

好环境,人民共享

清晨,赵继元老人习惯性地起个大早,从苏州河畔“燕宁苑”小区出发,沿河边步道溯流而上。半个多小时后,赵继元已漫步至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在这里,百年校园与苏州河的无界融合让老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愈发深刻:一座“华政桥”横跨苏河两岸——右岸是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左岸是正在改扩建的普陀校区。这座颇具历史风貌的百年校园,是沪上第一个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校园。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建筑群。华东政法大学供图

随着上海城市更新行动的持续推进,黄浦江两岸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逐步实现全线贯通。2022年6月,苏河步道华政段正式开放。校园围墙打开后,将环河滨水空间转化为步道的绿意环绕,构筑起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的别致景观;长宁校区内27处中西合璧近代历史文物建筑群,成为“苏河十八湾”沿河最优雅的人文空间。

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端着咖啡,透过窗户望见货轮从江面驶过;江畔步道,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嬉戏玩耍……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现已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新地标——自2021年7月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165万人次,举办活动1000余场。

68岁的徐新民是这里的“老面孔”,“平时就很喜欢来这里看看书、写写字,后来也把姐姐带过来。”

惬意舒适的学习和公共活动空间,让这里成为广大党员、市民百姓纷至沓来的精神家园,而去年入驻中心的徐汇滨江市民食堂,则为此处带来了浓浓“烟火气”。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我们希望老百姓走得进、坐得下、还想来。”徐汇区党建服务中心主任夏瑞说。

徐汇滨江市民食堂。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好生活,人民共建

红瓦素墙,修旧如旧。

“228街坊是阿拉身边的杨浦新天地。”70岁的居春英阿姨自豪地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居春英一家三口搬来228街坊。这个街坊最初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随着岁月流逝,昔日“豪宅”老去,不便与困窘日益凸显……2016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仅用106天,通过“三个100%”征收成功,上海成片的“两万户”正式画上句号。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设置什么,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上海乡愁。”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如今,这里已成为全龄友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集聚地。更新后的老街坊兼具人文温情与时代潮流,这在上海并不少见。

五里桥街道社区居民出示“养联卡”结算账单。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摄

上午9点多,家住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殷佩佩走路5分钟就到了老字号餐厅,点了份标价12元的“长者食惠套餐”,出示“五里桥街道养联卡”后,只需要支付8元。在她身后,排满了同社区的街坊邻居,还有慕名而来的白领,更有一路奔波的外卖小哥。

“练不好摊,成不了业”。黄浦江对岸,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积极推进参与式街区治理,让这里的创业集市远近闻名。从参与式规划,到参与式治理,再到参与式社创,短短几年,从这里走出的社创达人把家门口的小买卖做出了烟火气,做成了生意经。街道通过建设街事会、培育社会组织,挖掘社区达人、能人,成为“烟火灵岩”的“主理人”。

排队的社区食堂、挤满年轻人的市民夜校以及“家门口”健身房在网络上不断走红,出圈的背后则折射了民生服务、公共设施供给的不断提升,展现出上海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

好城市,人民共治

郅成华,长宁区虹桥街道虹欣居民区社区居民,也是一名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员——去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郅阿姨提出的“把‘祖国的壮美河山’单独列一条”建议被采纳。

“真没想到,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参与国家法律的修改,还能被采纳,特别惊喜!”郅成华说。

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墙上的“彩虹桥”。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5年来,基层立法联系点从这里发轫,不断开枝散叶,扩至全市16个区。截至2023年12月,上海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对107部法规征集了21921条意见,其中2590条被采纳。

透过小小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张民意网络,立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在上海,大到城市规划,小至身边烦恼,各类民意平台开门听取意见,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在上海,出生、上学、就业、就医、养老……便捷办成一件事总绕不开“一网通办”平台;处理城市运行的突发事件,也离不开“一网统管”平台。精心编织这“两张网”,让超大城市精细化高效能治理成为可能。

“只说怎么办,不说不能办”。在普陀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办事人员王慧通过“一网通办”咨询就业创业证办理流程,3分钟内就消除了疑问。

事件智能分派、自动生成辅助处置建议、工单超时智能催办、类案事件自动研判……通过数字政府大模型等手段赋能城市治理智能化,在浦东塘桥街道已经成为现实。

“数字社工”能够将工单分布情况生成热力图。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摄

从上海到长三角,“两张网”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愈发明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通了跨省通办综合业务,提供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示范区网上跨省通办窗口入驻事项超过3500项,累计跨省通办办件总量达11.2万件。

“两张网”持续推动上海社会治理现代化,让人们的信息获取成本更低,让行政效能更高,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成为“上海之治”新图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迈出新步伐,把人民城市理念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入夜,华灯初上。站在外白渡桥上,观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不少游客拿起手机留影。身后的“一江一河”,流淌着上海的过去、现在,也映照着人民城市的未来。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