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的继位:既是向太后压制太妃的手段,也是她的政治投资

烟笼碧树深 2025-01-03 16:38: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赵佶本是北宋皇室中毫无存在感的端王,却在哲宗去世后突然成为皇帝,这不是普通的继位,这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政治投资,也是北宋权力斗争的缩影。

皇位悬空

哲宗死了,他没留孩子,北宋的皇权突然中断在24岁的年轻皇帝身上,朝廷上下乱作一团,谁来接班?

宋哲宗赵煦自幼体弱,在位期间没能留下子嗣,按照规矩皇位只能从宗室里选,宗室里到底选谁?

朝廷的目光投向了赵佶,但反对声很快响起,他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赵佶的身份是端王,生母出身低微不受宠,他个性文弱喜好画画写字,跟治理天下扯不上关系。

一个喜欢挥笔弄墨的人能担起江山的重任吗?

宗室里有几个年长的王爷,论资历、论威望都更有说服力,朝堂开始分裂,议论纷纷,权臣对赵佶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他是个“读书人皇帝”,难以驾驭北宋复杂的局面。

赵佶本人没有任何表态,当时的端王甚至对皇位继承毫无心理准备,他的生活重心是书法、绘画、园艺,朝堂的争论他既不插手也不参与。

就在所有人争吵时,有一个人做了决定,这个人是向太后。

向太后力排众议

哲宗去世的第二天,权力已经被牢牢抓在向太后手里。

朝中有两股声音,大臣们一部分支持立赵佶,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年长的宗室王爷,决定权最终落在太后手上。

向太后的决定很快,就在哲宗死后不到两天,她下令召集群臣,宫门紧闭,整个朝堂充满了肃杀气氛,大臣们还在争论,太后却已经开口:“端王赵佶即皇帝位。”

有人不满但没人有胆量公开反对,向太后的威望不容挑战。

赵佶年轻且性格柔弱,更容易控制,对于太后来说这是个“可塑之才”,立他为帝不仅能压制朝中的反对势力,还能确保太后家族继续巩固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权力的清洗。

哲宗的其他妃子和宗室亲王都有一定的权力威胁,而赵佶的母亲地位低下,没有强大的家族支持,太后不需要担心母族势力干预皇,选择赵佶可以集中权力到太后手里。

赵佶得知消息,他当时非常紧张,没有表现出丝毫喜悦,他完全没料到自己的生活会因为一场死亡而彻底改变。

垂帘听政

赵佶登基后,皇宫里真正说了算的人依然是向太后,她没有把权力交出去。

登基仪式简单而快速,赵佶正式成为宋徽宗,但大宋的局面依然被太后一手掌控,朝廷的一纸诏书宣布:“太后垂帘听政。”

新皇只能坐在帘子后面听,而帘子的另一边是决定大事的向太后。

为了稳住朝局,哲宗去世得突然,赵佶又没有政治经验,换一个人上来,就算有皇帝的名号也驾驭不了局势,朝廷的局面不稳,内部的权力斗争才刚刚开始。

垂帘听政期间,大臣们的奏折全部直接递到太后手上,所有的决策都由她最后拍板,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朝堂:赵佶虽然是皇帝,但她才是北宋权力的核心。

这一安排不只是政治上的平衡,更是一次清洗,赵佶的登基让向太后抓住了削弱政敌的机会,那些反对立赵佶的大臣,那些支持其他宗室王爷的人都被挤出了朝廷的权力核心。

向太后用手中的权力把朝堂重新洗牌,把支持自己的人提拔到更高的位置。

向太后不仅清除了朝堂上的异己,还对后宫进行了整顿,哲宗的太妃们被进一步压制,赵佶的母亲地位低微,几乎没有插手政事的机会。

整个后宫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向太后手里,这是她继位安排的重要一环,保证朝堂和后宫的权力都集中在她的手中。

赵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保持沉默,对于垂帘听政他没有公开发表任何反对意见,一个新皇没有力量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完全被架空,只能听从向太后的安排。

但这种局面注定不会长久,向太后的身体状况成为了变数。

赵佶的亲政

1101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赵佶在她的安排下登上皇位,在她去世后迎来了亲政的机会。

向太后去世后,赵佶迅速调整权力布局,他任命蔡京为宰相,全面推行“崇宁变法”,蔡京是北宋新党代表人物主张通过强力改革增强国力。

变法措施包括增加税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及扩大盐铁等垄断行业,这些政策让官府的收入增加却苦了百姓。

百姓负担沉重,社会底层怨声载道,朝廷内部,旧党与新党的对立愈发尖锐,赵佶本想通过蔡京巩固自己的皇权,却不知这种激进的改革让朝廷更加分裂。

但对赵佶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没有太后在背后掌控局势,赵佶需要独自面对朝廷的复杂局面。

亲政初期,他选择了新的执政方向。

徽宗的统治与太后安排的风格截然不同,他亲近新党,重新启用王安石变法留下的政治遗产,1102年,他推行“崇宁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变法虽然一度让国家富庶,但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矛盾,北宋的士大夫阶层对变法怨声载道,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

赵佶在政治上依然缺乏手腕,面对复杂局面,更多依赖宰相蔡京等人,导致权臣干政现象严重。

他在文化上的追求也影响了他的治国风格。

赵佶本是个艺术家,他的书法“瘦金体”自成一派,他热衷绘画,修建园林,对花鸟画尤为痴迷,这样的性格让他对国家事务并不专注。

他治理天下的方式带有艺术化的色彩,但缺乏实际的政治敏感。

向太后选择赵佶固然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投资,却忽略了他性格中的软弱,赵佶的艺术天赋与治国无关,他对权力的掌控力不足。

他继位后北宋开始逐渐滑向衰落,靖康之难发生时,他在内忧外患中毫无招架之力,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权力的博弈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却无法拯救一个王朝的命运,一个王朝的兴衰终究决定于真正的治国之道,而非政治算计的结果。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