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213宽64高80厘米,黄花梨画案断代为明晚期,从它平接的牙板构造和足端状况来看,的确是一件制作年代较早的家具。
案子的老旧不仅反映在外观上,正面还有几处挖补的痕迹,不过用于修配的木料选择得当,修旧如旧的做工又十分精细,所以到了几步之外也没有发觉。
当转到长案一头欣赏两拼板一木对开的花纹时,才注意到外侧大边上有一条拼接的痕迹,要不是接缝过长而且笔直,说不定会被当成天然开裂而忽略。
细长木条质地接近,肉眼几乎看不出色差的存在,纹理形态及走向与主体也大同小异,总体相似度高,画面协调统一。
回到案面正前方,几十厘米长的补丁横亘在边缘上,却一点儿也没有刺眼的感觉。猜测此处曾严重磨损或损坏,在修复时被规整挖去后裁平,再镶上这长长的一条。
这种推测在大边立面上被证实。拼料高度约为冰盘沿的一半,侧面颜色略微不同,棕眼形态有些许差异,但对于修配来说仍属于高水平。
补丁两端伸出榫头,大边相应部位开槽,拍合后无法向上移动,确保在日后使用中稳固无虞。
紧邻长条挖补的右边,还有两块小拼,颜色一如既往的相似,纹理融合无大碍,精细修配手段一流,没有违和的感觉。
小条拼补不厚,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两头的榫卯省去。
虽然接缝无法遮盖隐藏,但并不代表修复效果不是最高水平,忽然间想起一个词,用“天衣有缝”来形容倒是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