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康复医院、保定市中医康复医院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建立医联体;保定市康复专科联盟成立,康复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一年多来,保定市强力推进康复医疗事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北方区域性康复医疗高地。

近日,在保定市康复医院康复大厅,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专家李冰洁(左)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马昭摄
深化京保康复合作
——构建“北京看病,保定康复”模式
“阿姨这几天身体怎么样?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坚持做吗?”“您留的‘作业’,我妈每天都坚持完成。恢复这么快,多亏有你们!”2月10日,保定市康复医院康复二科主任刘艳娟通过电话向患者家属苏柳询问患者病情。
这位患者今年63岁,2024年10月因脑出血在北京某知名医院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虽然成功,但需要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然而,康复周期长,北京的医院床位紧张,费用也较高,主治医生建议她回保定进行康复治疗。
“起初我们有些犹豫,但听说保定市康复医院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联体单位,有北京专家长期坐诊、查房,康复技术有保障,便决定让老人回家做康复训练。”苏柳说。
在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下,就利用电动起立床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在患者仍需吸氧的情况下,就在床旁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和吞咽治疗等……刘艳娟主任和她的团队为老人量身打造的康复方案,正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苏柳说,从昏迷不醒、四肢瘫痪,到能坐、能站、能吃饭、能说话,她的母亲只用了1个月时间,这样的康复效果远远超出预期。他们希望通过接下来的训练,让老人的各项机能恢复得更好。
这是保定市推行“北京看病,保定康复”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一年多来,保定市卫健委深化京保康复合作,指导市康复医院和市中医康复医院,加强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医三院、北大一院等大型特色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和协作关系,全面提升京保两地康复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我们与北京天坛医院等深入合作,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和无障碍双向转诊机制,患者在北京完成手术治疗后,可直接转回保定进行康复治疗,这样既减轻北京大医院的压力,也方便患者后续坚持治疗。”保定市康复医院负责人说。
2024年1月,保定市康复医院正式成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联体单位,由该中心选派1名执行院长,并选派11名优秀康复领域专家驻保定工作,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康复诊疗服务,也为该市康复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月13日,在保定市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师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马昭 摄
加快培育康复人才
——全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
“慢慢将空气吸入腹部,感受腹部的膨胀,慢慢将气吐出,让腹部收缩。”2月10日,在保定市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病区,该院物理治疗师在指导一位患者进行自主呼吸功能强化训练。
这位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一段时间因喘憋加重合并脑出血进入ICU抢救,接受了气管切开手术。脱离危险后,患者仍无法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功能强化训练就是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为后续拔掉气管插管做准备。
“现在敢收这样的病人,是北京专家给了我们底气!”保定市康复医院负责人说,该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不断加强人才技术支撑,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北京医疗机构的专家指导和帮助下,保定市康复医院成立了康复一、二、三病区及重症康复病区,重点打造骨与关节康复、神经康复、老年康复、重症康复等八大康复专科体系,引进自主呼吸功能强化训练等19项康复新技术和新项目。
据该市康复医院负责人介绍,每天在该院康复大厅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从去年初的60人左右增至现在的130余人,该院门诊量和住院量也有显著提升。
这是保定市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生动实践。据保定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以市康复医院等为依托,聚焦专业特色优势,加强康复基础建设,改善康复空间环境,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努力让群众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服务。
保定市加快实施康复人才培育工程,引进京津地区康复领军人才,持续增加康复医学专业人员数量,提高康复医疗队伍素质。持续推进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转岗培训工作。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训机制,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医疗机构中的康复医疗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同时,加强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强化康复早期介入,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目前,各市直、驻保省直医疗机构正在推进康复医学科与神经内外科、骨科、产科等临床相关学科合作,开展多学科门诊建设和临床融合工作,全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
成立康复专科联盟
——推动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月17日,保定市康复专科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保定市康复医疗事业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康复医疗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医院,还需要完善的基层服务网络。”保定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该联盟成立是保定市建立市、县、乡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2024年7月以来,保定市全力推进市、县、乡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治疗—康复—社区和家庭”紧密型康复医疗服务模式,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效率,推动该市康复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分级诊疗,明确各级康复医学科功能定位。根据2024年7月出台的《保定市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该市三级和二级医院重点开展患病早期康复医疗工作,包括早期临床康复介入和转入康复医学科后的康复治疗。这些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康复医学中心,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专业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医疗机构为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恢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要以上级医院为依托,逐步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强化双向转诊,积极推动早期康复、全程康复。该市三级医院、市级康复医院、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密切联系,建立康复患者双向转诊渠道。对于病情危急较为复杂的患者,三级医院临床科室经积极治疗进入后急性期时,及时将患者转到本院康复医学科或市级康复医院,进行专业康复评估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系统性康复治疗,如遇有突发情况也可随时转回临床科室。对于病情相对稳定需要康复恢复的患者,市级康复医院及时将患者转到县级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经济的康复服务。
发挥优质康复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基层康复医疗能力。该市通过对口支援、远程培训等方式,全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康复医联体作用,该市二级以上医院通过建立康复医疗联合团队、一对一帮带、选派康复专家定期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出诊、查房、带教、培训等,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康复医疗能力。
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保定市卫健委大力推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逐步将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优先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