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经世济民思想,还是西方经济学的财富论,都在探讨一个核心议题:如何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个体及族群的持续进步。这既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也是微观层面每个家庭和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资源配置,这一看似高大上的经济学概念,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卧冰求鲤的孝心故事,到健身茶叙的健康生活方式,再到买房参股的投资决策,甚至是城门立木立信的政治智慧,以及泣血敬献和氏璧的忠诚与牺牲,都是人们在围绕资源配置下功夫的具体体现。这些行为背后,无不透露出人们对资源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更优配置的不懈追求。
然而,时空的变迁、起点的差异以及资源的不同,使得人们在资源配置上所能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大相径庭。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入屠龙术的误区,或者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配置之道,成为了一个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话题。
在探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银行股这一投资领域。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股不仅承载着资源配置的功能,还成为了投资者追求财富增值的重要工具。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银行股的投资逻辑更是显得尤为复杂和微妙。
首先,从估值角度来看,银行股呈现出进可攻、退可守的低估状态。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不断显露,银行股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容易形成长期维持箱体通道的走势。相比之下,估值较高的中小银行则显得较为脆弱。回顾过去几年的市场表现,五大行在2021年之后大都呈现出类似的走势,总体涨幅显著,且远远强于一路下跌的沪深股市。而不少当时很活跃的中小银行,其走势却与大盘指数相近,连续几年见顶回落或平台整理。只有少数如江苏银行、成都银行等中小银行,能够走出与几大国有行相似的行情。
这种分化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中国经济状况的不佳对广大中小银行机构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那些炒作乐观预期、估值较高的银行股不得不下行寻找支撑。而原本估值较低的大型国有银行及部分中小 行,则因其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健表现而凸显了价值。另一方面,全球动荡中东方大国的稳健形象吸引了求稳资金的关注。这些资金在寻找避风港的过程中,低估的银行股自然成为了首选之一。
此外,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股的估值波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银行是超高杠杆经营的行业,其估值上限一般控制在1-1.5倍市净率之间。这一规律在欧美银行股中尤为明显。因此,在投资银行股时,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估值水平,以避免因估值过高而带来的风险。
以某银行为例,其年线、季线、月线均呈现出斜向上箱体趋势。即使创出新高,也只是修正了震荡通道的斜率而已。这种图形走势在长江电力、中国神华等稳健分红的长牛股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股票都有一个共性:每一次大幅冲高到上轨之后,都会进入较长时间的疲软横盘阶段。对于该银行而言,如果没有不可言 说的特殊资源支撑,其后续走势也可能面临横盘震荡回落的内在压力。
其实,不只是银行股,煤炭、电力等高股息板块也在全球动荡中越来越凸显出稳健经营的一面。这种稳健性吸引了国内外求稳资金的关注。对于这些板块而言,只要能够稳健地维持着市场长期利率降低趋势之下的高分红息率,就能吸引不少国内外长线配置资金的跟踪买卖操作。这些资金的操作策略通常是:在上轨减仓抛出、在下轨加仓买入。这种策略既能够规避高估值风险,又能够把握低估值机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在投资银行股或高股息板块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其基本面和估值情况,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操作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资源配置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投资银行股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银行股的投资逻辑和风险特征,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行动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