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跨过三十这道年龄门槛,爱情两个字突然变得沉重又轻飘。
说沉重,是因为随着年纪增长愈来愈现实,这种自带无脑冲动的字眼忽然变得刺眼而幼稚。
说轻飘,是因为相比物质和生活质量,爱情似乎忽然不那么重要了。
但可能女人天生就是感性动物,凡事都有例外,那些把爱情当作信仰毕生去追求的女人依然可以令人动容。
比如周迅。
周迅早年追随窦鹏北漂,日子过得很苦,在酒吧驻唱因为拒绝陪酒被打,为赚钱买婚房拼了命接戏来回颠簸,却在以为二人即将修成正果时,被窦鹏一句“我太过爱你以至于无法正常工作”为由提了分手。
看起来完全是痴心错付,但多年以后提起这段感情,周迅只有一句:
“不后悔,只是有些可惜。”
年轻的时候为爱情冲动而热情似乎无可厚非,而30岁和李亚鹏恋爱的周迅,为了爱情依然选择可以不要事业。
这一段恋爱,她照旧谈得轰轰烈烈——一起拍戏,为戏唱歌,戏里戏外都是眼睛发光一脸笑容。
但似乎事业对理智的李亚鹏来说更为重要,价值观不合的二人最终分道扬镳,时过境迁,周迅对男方的一句评价言犹在耳:“李亚鹏满足了我对男人的所有幻想”
这句热恋中的宣言,回头看也依然带着浪漫和美好的气息。
全力付出的爱是苦痛与快乐交织的,受伤几乎是必然。
但像她这样,每一次都如同没有受过伤害一样拼力去爱,热烈,真挚。澎湃的感情犹如夏日花卉一般盛开如火如荼,像是飞蛾扑火,却还又能在燃尽后再次凤凰涅槃,不嗔不怪,安静舔舐伤口后再次信任爱情,像是黄伟文歌词里的烈女,相当的勇。
她曾说,“被男人伤到不会恨很久,也不会克制追求爱情”。
有这样一个靠爱情和本能体会世界的人存在,让网络上那些分个手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地叫嚣,显得出奇的空洞和无聊。
敢相信爱情的人,格外具有生命力。
02
“我们是情人,我们不能停止相爱。”
杜拉斯在她的成名作《情人》里如是说道。
这个长着一张少女面孔的法国女人,终其一生都沉浸在肉体欲望上催生出的绝望爱情。
无论是少女时期遇到的中国情人,有过一次婚姻的罗贝尔,育有一子的情人马斯科洛,迟暮时相伴的扬,每一段爱情她都爱的野性又张狂,痛苦又绝望,可谓“不疯魔,不成活”。
在普世价值观里,杜拉斯是一个另类,身体力行证明女人也可以沉浸在澎湃欲望里,沉浸在纯粹性爱里,甚至谈性不谈爱,张爱玲的那句“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相比之下小气了很多,也并不算事实。
追求爱情的女人被冠以“无脑”的评价,却又被默许,追求欲望的女人承受“放荡”之名,又饱受诋毁,这并不公平。
野性,遵循本能,是富有激情的爱情具有鲜活感的一面,厄尔曼在散文里写:“青春,并非年轻岁月,而是一种心态”。
所以爱情,也并不只属于年纪尚轻的时候,关乎心态。
你敢爱,爱就能够一直伴随你。
勇敢追求爱并不丢脸,爱情,也与年纪无关。
03
“廊桥遗梦”这部电影我一直都很喜欢。
虽然是描述婚外情,但女主的对于这段感情的处理我也很喜欢。
发乎情,止乎礼,在冲昏头脑的一刻想不顾一切在所难免,但最终她用理智压制了情感,选择了责任,其实也长久保有了爱情。
众所周知,爱情其实是有保质期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两个人能够长久在一起,可能是总能重新爱上这个人。
新鲜感不是和很多人做同一件事,而是和一个人做很多不同的事。
对于中年人来说,爱情可能不如年轻时候纯粹,但回顾年轻时候的感情,似乎冲动和好奇又占了很大的比重,相比而言,爱一个人还能保有理性,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中年以后再谈爱情的宝贵之处。
在知乎上能够看到一些对于“懂事姑娘”的问答,许多姑娘对于懂事的解释,就是不爱。
并不是这样,懂事其实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体现出经历感情后的反思。
自省是一种能力,即便是纯粹敢爱如周迅,每段感情也必然会有所成长,在受过情伤后依然选择相信爱情,是勇敢和真,而在经历失败感情之后对自我的反省,最终选择另一种处理方式来对待感情,则是智慧。
理性和爱情,并不矛盾。
04
许多人谈起人到中年这个话题总是故作沧桑,似乎不来瓶酒,不点根烟,不作出无奈的样子,就对不起中年二字。
中年这个词似乎和这些词划上了等号:无能为力,疲惫,激情不再,物质……
而事实呢?
理智的爱情依然是爱情,无论处于哪个年纪,其实都可以体会激情,满足,热烈,冲动和理智可能是对立的,但爱情包含的仅仅只是冲动吗?
所以其实露出疲态的只是你自己,不要怪罪于年纪。
大胆谈爱,既然期待,那么就去相信,谈鬼神时候人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爱情本就是玄学,是常听说而鲜少见证的鬼魅,心有所想,才能事有所成。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还相信爱情吗?
我信。
中年人不谈爱情?
不,我依然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