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角大楼3月24日宣布将“卡尔·文森”号航母紧急调往中东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看到的不是超级大国的威慑力,而是一支疲于奔命的舰队。这艘刚从西太平洋军演中抽身的航母,与红海的“杜鲁门”号组成双航母阵容,却暴露了美军航母体系的深层危机——中东战火未熄,亚太防线已空,战略投送能力正在逼近极限。
自3月中旬美军空袭也门胡塞武装以来,冲突迅速升级。胡塞武装以无人机、导弹持续反击,甚至首次对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发射高超音速导弹,迫使以方关闭领空长达8小时。
美军“杜鲁门”号航母舰载机虽全力反制,但胡塞的打击频率不减反增。卫星图像显示,红海沿岸的胡塞导弹阵地仅三天内新增37处,这种“打地鼠”式的对抗让美军陷入消耗战。
为强化中东威慑,“卡尔·文森”号被迫中断与日韩的联合演习,横跨12000公里驰援红海。但这场调动代价沉重:该航母抵达战区需17天,而西太平洋在此期间仅剩服役49年的“尼米兹”号独撑大局。这艘1975年下水的老舰,因“福特”级新航母交付延迟,被迫延寿至2026年。它的锅炉系统每航行800小时就需要检修,远不及新一代航母2000小时的持续作战能力。
美军现有11艘航母中,仅3艘处于战备状态。“杜鲁门”号因穿越苏伊士运河时与商船碰撞,雷达系统效能下降30%;“华盛顿”号在日本横须贺维修周期延长至2025年;首艘“福特”级航母虽已服役7年,却因电磁弹射故障率超标,年均出海时间不足90天。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显示,航母维护周期从2010年的24个月延长至目前的38个月,新舰建造速度却比计划滞后42%。
美军当前部署模式被称作“拆东补西”:调1艘航母需动员6艘护航舰艇;调2艘则需启用封存舰船;若同时部署3艘,其他战区就会出现防御缺口。这种困境在3月26日达到顶峰——当“杜鲁门”号对也门发动第9轮空袭时,西太平洋的“尼米兹”号正以18节航速(仅为最高航速的60%)执行巡逻,只因动力系统无法承受高强度运作。
冷战时期,美军11艘航母专注应对苏联;如今面对中东、亚太、欧洲三线潜在冲突,同数量舰队已力不从心。胡塞武装的游击战术与美军航母的机械故障,共同撕开了“全球霸权”的面具。当“福特”级第二艘“肯尼迪”号因预算超支再度推迟交付时,美国海军部长坦言:“我们正在用20世纪的武器,应对21世纪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