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的边缘地区,有一处曾经高度机密的地区,那就是神秘的可可托海。
而在这里有一座跟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第三号矿坑。
除了这一名字之外,它还有另一个大名鼎鼎的称号——共和国功勋之矿!
为什么它会有这么一个称号呢?那必然是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
每个人都知道,伟大的新中国是从长达百年的战火纷飞之中建立起来的。
新生的中国百废待兴,虽然我们的先辈们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但是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想要进行经济建设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毛主席就亲自访苏,向苏联老大哥寻求帮助。
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受到修正主义的禁锢,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
于是,苏联方面慷慨解囊,提供了一大笔对华援助的贷款。
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急需武器装备的支援,苏联再次提供了一笔武器装备的贷款。
苏联为了帮助中国能够完成工业化,更是派遣了大量高级专家,帮助我国的建设,这是中苏之间最好的时代。
然而,随着1953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逝世,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斯大林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极力否定之前由斯大林制定下来的政策,逐渐令苏联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错误道路。
也正是因为赫鲁晓夫的种种错误决策,中苏两国渐行渐远,逐渐交恶。
1960年7月,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还向中国逼债共计人民币52亿余元。
一穷二白的中国还没有完成经济建设,哪有这么多钱可以还。而这时,苏联方面盯上了蕴藏在中华大地的丰富资源。
在苏联的紧逼之下,中央经过反复研究与讨论,最终无奈决定,以矿抵债,而用来抵债的那座矿,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赫鲁晓夫
其实早在1930年左右,可可托海丰富的矿产资源就已经被当地人发现了,只不过当时只有当地人对其进行小规模开采,用于制作珠宝的装饰材料。
1935年时,苏联政府的两个勘测队来到该地区,他们从当地牧民手中收购到了大量稀有矿产,这令勘测队欣喜若狂,他们相信此地必有巨大的矿产资源,经过仔细地勘测他们发现了第三号矿坑。
从此以后,苏联政府陆续派出勘测队来到这里采矿,苏联科研界、地质界、采矿界的高端人才纷纷聚集于此。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苏互助条约,苏联先是帮助我们建设起了高端的采矿设备,并且教会了我们的工人出色的采矿技术,然后将矿区所有的企业都交给了我国独立经营。
此时的矿区,既有苏联留下的先进设备又有他们盖起的俄式的建筑,依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可托海镇一举变成了中国西部最富有的城市,素有“西部小上海”之称。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座矿坑的资源太多、太诱人,苏联人一直对它念念不忘,于是到了1960年时,再次把它拿了出来,要求用其矿产还债。
于是从1960年开始,苏联重返可可托海,从三号矿坑中开采出来的大批资源被他们运走抵债。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直到1965,中国还清了苏联的所有欠款和利息,苏联人才再次告别可可托海。
据统计,这些年间,三号矿坑被苏联人运走矿产占了所有债务的47%,考虑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那真的是被苏联人捡了大便宜。
那么,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里面都埋着哪些矿产呢?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三号矿坑中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这些可都是制造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导弹等战略武器的重要原料,该矿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大量资源,因此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也被誉为“共和国功勋之矿”。
据统计,这些稀有金属占了整个矿坑储量的90%以上。
除此之外矿坑还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
如今,可可托海除了是我国著名的矿物产地,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风景区,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里还保存着一块举世闻名的“额尔齐斯石”,根据《矿物学报》上的论文,这块矿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找到光学、化学性质相同的矿物,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额尔齐斯石,价值无法估量。
额尔齐斯石
除此之外,陈列馆中也保存着大量的稀有矿产,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当地一睹这些宝物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