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不知道有多少的莘莘学子将高考成功作为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个目标,他们为了高考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眼泪。
对于普通人来说,参加高考是鲤鱼跃龙门的最好机会,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绝佳途径。在如今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现状下,高考可以说是相对最为公平的一场考试,他给了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
在河南,就有这么一位天才少女,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才华,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她的名字叫做何碧玉,曾经创造了标准分750分的奇迹与神话,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而那年她才14岁。
一、天资聪颖,智商超群
1985年12月2日,何碧玉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华北石油局地质局所在地。与其他当地的同龄人一样,何碧玉在上小学的年纪就读于新乡市石油小学。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刚刚入学没多久的何碧玉就逐渐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对事物的解读还是对知识的渴求,都让老师们觉得这个孩子一定非同一般。
何碧玉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天资如此聪慧,便想让她离校接受超常的教育。但是,毕竟孩子的年纪尚幼。在老师们的劝说下,父母让何碧玉在石油小学度过了四年时光,为将来的非凡人生打好了基础。
1996年7月,年仅10岁的何碧玉在经过层层选拔之后成功被河南省唯一的超常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年班录取,从此开启了她人生的第二阶段。
二、比天才更加努力,学习毅力惊人
新乡市一中少年班每年都会从全省挑选几千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评定,最终仅仅录取30名学生。可以说,能被录取的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天之骄子,个顶个的都是天才。
在与何碧玉同届的学生当中,她的智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并不占优。
为了能够从这些天才之中脱颖而出,何碧玉坚信“勤能补拙”的真理。她从不偏科,无论老师教授什么她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有些比较不擅长的知识点,她一次没有掌握就学习两次、三次……
天资聪颖的学生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恃才傲物,不听话是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但是何碧玉却截然不同,她成为了学习班中唯一个门门科目都优秀的学生。而这些都得益于她无可比拟的学习毅力,她仿佛对知识有一种极度的偏执,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有弄不懂的地方,她就会想方设法去弄懂。
有时候,有些知识点连老师都无法确定,她就自己钻进图书馆里研究,这也令她在年纪轻轻时就已经博览群书。
三、充满自信,目标明确
何碧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她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那个懵懂的年龄,大多数孩子根本不会去想自己将来要干嘛,而何碧玉就早早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
她到底有多么的自信?目标到底有多么坚定?
在何碧玉的床头,挂着她自己的书写的两条横幅。一条是:“清华,志在必得!”;另一条是:“我不可能考不上清华!”
与其说,何碧玉创造了高考史上的奇迹,更不如说何碧玉就是为了创造奇迹而生的!
四、超前学习,突破自我
也许有人会问,何碧玉能获得这般成功,她是否拥有什么秘诀。其实,学习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汗水才能浇灌出优秀的成绩。
早在她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何碧玉就通过自学,掌握了初一的所有知识点。而在进入一中少年班之后,她更是买来中学的教材,不断地勤奋苦读,到了14时就将高中所有的课程都学习完了。
自学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何碧玉一直咬牙坚持着。与别人按照单元学习的进度不同,何碧玉都是一次性将一学期的所有知识点先全背下来,然后再按照正常进度上课。通过这种方法,对她来说所有的课程都是在复习和巩固而已,这令她拥有比别人更加超前的学习进度。
当课程的进度来到高考复习阶段的时候,何碧玉已经很少来课堂上课了。因为她已经将所有的习题都做完了,在别人还在题海中奋战的时候,她已经将所有的重难点都反复突破了好几遍了。
五、天才少女,现状如何?
一个天才的出现是难能可贵的,能拥有像何碧玉这样异常勤奋的天才,更加是人才难得。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一位天才少女,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
何碧玉在清华大学经过四年的学习,于2004年毕业,然后便前往美国继续深造。2009年获得神经科学博士,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
如今,何碧玉的事业一帆风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六、导师期盼她回国
其实早在何碧玉毕业的前夕,清华大学的领导和她的导师就跟她进行过一段恳切地交流。
他们都希望,何碧玉能留在祖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何碧玉也向校领导明确表示,去美国就是为了学习,学成之后一定会回来报效祖国。
如今,时过境迁,何碧玉的导师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校友会上又旧事重提。当讲起这位成绩优异,学习刻苦的学生,导师毫不吝啬溢美之辞,更是称赞她为中国医疗事业的未来,希望她早日回国。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何碧玉也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她说自己在美国的事业还有继续突破的潜力,还有很多知识和研究在等待着她,所以她暂时并不打算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