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兵变,李隆基狠下心保杨玉环的话,陈玄礼真的敢杀皇帝吗?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0-18 21:23:43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马嵬兵变,这场历史上的惊天动荡,李隆基为了保住宠爱已久的杨玉环,做出了果断而决绝的选择。

而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陈玄礼作为兵变的主谋,真的敢于杀掉皇帝吗?他的心中到底在盘算什么?

李隆基的选择使得整个大唐的命运悬于一线,而陈玄礼又是否会在这场风暴中抓住机会呢?

正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时任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发动武装叛乱。

随后,其叛军攻势锐不可当,直逼大唐帝都长安。

面对叛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唐玄宗启用名将哥舒翰统领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一线阵地,试图阻止叛军西进步伐。

而哥舒翰部下有将领建议其斩杀杨国忠,从而使安禄山之兵失去行动合法性。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国忠惶恐不已,奏请唐玄宗速遣精壮兵勇,加强戒备以免局势恶化。唐玄宗深感有理,遂同意此举。

杨氏派去训练新军的亲信却引起了哥舒翰的疑惑,于是遭到调离并被处决。这使得杨国忠更加忧惧不安,屡次上表,恳求哥舒翰主动出击迎战敌军。

尽管哥舒翰深知坚守待援才是最优策略,但在唐玄宗的不断催促之下,他只得率军出关,结果却陷入叛军精心布置的圈套之中,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防线告急,长安城岌岌可危。

惊慌失措的唐玄宗命陈玄礼集结禁军,携同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等人,准备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难。

此次行动计划周密,保密工作做得极好,甚至连朝廷众多官员及城中百姓都毫不知情,对外宣称的理由则是“天子亲临战场”。

就在逃离之前,唐玄宗曾叮嘱沿途各地官员做好迎接准备,殊不知到达后才发现这些地方官皆已纷纷外逃。

《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道:“望贤宫进食时,至咸阳,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

到了正午时分,众人尚未进食,杨国忠只好艰难地购买了几块胡饼递给唐玄宗暂时裹腹,而这时有一些百姓自发地为他们送来了一些粗粮饭菜,“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尽管仍未填饱肚子,但总算是稍作缓解。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里,当地尚未逃离的官员们又紧急筹集了一些口粮,勉强解决了部分禁军士兵的饮食需求,但多数禁军士卒仍处于饥饿状态。

接近凌晨时分抵达金城后,城中居民早已惊骇四散,虽然还有做饭的器具,但食物储备已然严重短缺。此时,禁军将士心中的怨愤达到了顶峰。

回溯前文,我们了解到唐玄宗在逃离长安的过程中保持着高度机密,以至于长安城内的广大人民丝毫不知晓皇帝已离开的事实。

而那些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战争的火焰逐渐逼近长安,亲人们面临着被叛军俘获的危险,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些士兵们舍弃了家庭和孩子,跟随皇帝逃亡,却不得不忍受饥寒交迫的困境,同时还要目睹杨国忠的嚣张气焰,这样的情况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怨恨呢?

这种不满的情绪在军队中迅速蔓延开来,最终在马嵬坡这个地方达到了顶峰。据史书记载,“国忠行至西门内,军士追击之,将其肢解,并将其头颅悬挂于驿站外,同时杀害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暄以及韩国、秦国夫人。”

陈玄礼是李隆基最为信赖的禁军统帅,早在唐隆政变期间,陈玄礼便协助李隆基铲除了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此后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他始终陪伴在唐玄宗身边,堪称是他的心腹中的心腹。

被唐玄宗如此信任的陈玄礼,是否真的会选择背叛呢?从后来唐玄宗仍然派遣他护送自己前往四川,以及返回长安后封他为蔡国公的举动来看,陈玄礼并未背叛唐玄宗。

作为禁军统帅的陈玄礼,对于军中的任何风吹草动自然了如指掌。当他发现士兵们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之时,他巧妙地将矛盾转向了杨国忠。

借助于东方宦官李辅国内向太子禀报此事,陈玄礼顺利将矛头指向了杨国忠及其家族。在太子的默许之下,杨氏家族成员均遭到了斩尽杀绝的命运。

事发之后,唐玄宗面对“军士围驿”的情景,深感自己所陷入的险恶境地。

在看到士兵们久久不肯离去后,唐玄宗终于做出决定——“于是命令高力士引领杨贵妃到佛堂之中,将她缢死。”

那么,唐玄宗是否会坚定地保护杨玉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唐玄宗有着清晰的判断力。

只要前提条件不存在,陈玄礼刺杀皇帝事件也就无从谈起。

结语

马嵬驿兵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李隆基的个人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大唐帝国的未来走向。

这场变故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危机。李隆基最终选择了江山,但这个决定给他留下了无尽的悔恨和遗憾。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