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一生风风雨雨,身边的女人也充满了复杂的权谋斗争。尤其是吕后,权力心机重,手段狠辣。
而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戚夫人虽然深得刘邦宠爱,却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刘邦明知吕后的狠毒,却为什么没有给戚夫人一线生机?
其实,他确实留了一个机会,可戚夫人却没有领会其中的深意。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刘邦的心思到底有多复杂?
一、刘邦深知吕后狠辣汉朝建立后,刘邦面临着巩固政权的重要任务,而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成了潜在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吕后展现出了极为残忍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开国功臣。
就拿韩信来说,他可是帮助刘邦建立统一大业的头号武将,被封齐王,楚汉相争时,韩信手握重兵,其谋士蒯通告知他“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可以说他当时掌握着决定战场胜负的绝对主动权,但韩信最终还是选择了刘邦,对刘邦最终的胜利可谓居功至伟,刘邦自己也承认韩信是大汉建立的三杰之一。
然而,刘邦即位的第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去代地平叛。
当时吕后在京师长安,在未与刘邦商量的情况下,她设计逮捕了韩信,给他安上谋反的罪名,并且没有经过审讯,就果断地在长乐宫将韩信处死,还灭了其三族。
等刘邦回到长安后才知晓韩信已死,《史记》记载刘邦当时的表现是“且惊且喜”,喜的是这么一个有威胁的大将被除掉了,惊的则是吕后的精明与杀伐果断。
彭越的遭遇同样能体现吕后的狠辣。
早在韩信被捕时,彭越就惶惶不可终日,毕竟韩信比他更有实力、更有才能都还是被抓了,他深知自己也难以逃脱。
彭越的大将扈辄劝他起兵造反,可彭越犹豫不决。
后来刘邦得知彭越可能造反的讯息后,派兵围剿,将彭越活捉,贬为庶人,充军四川。
彭越在被充军途中,刚出京城便遇到了吕后,他心想女人心软,或许吕后能帮自己求情,
于是向吕后诉说自己的不幸,赌咒发誓说自己没有谋反,甚至伤心落泪地请求吕后代他向刘邦求情,希望不要发配到遥远荒僻的四川,而是能发配回老家山东昌邑。
吕后满口答应下来,还对彭越说:“你是大汉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你的家人都在吧?
都一起回去,一定恢复你的王位。”彭越喜出望外,可他万万没想到,吕后回宫后,马上向刘邦进言,称若把彭越充军到四川,
那就是放虎归山,以彭越的才能和威望,无论在哪里都极具号召力,一旦在四川形成势力,往后想再铲除就困难了,是养虎遗患。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询问吕后该如何处置,吕后做了一个杀的手势,甚至提出要“夷三族”。
就这样,彭越原本期盼着吕后能带来好消息,却没料到等来的是自己和家族的灭顶之灾,三族都被追杀干净。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吕后在诛杀功臣时手段之残忍、行事之果决,而刘邦对她的这些狠辣手段,自然是心知肚明。
政治手腕不容小觑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为了尽可能拉拢支持自己的力量,分封了很多异姓王,这些异姓王在大汉建立后,却成了巩固统治的一大隐患。
面对这种局势,铲除异姓王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吕后凭借自身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
像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个个手握重兵,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要想铲除他们并非易事,可吕后却能巧妙地应对。
她先是通过设计,在刘邦外出平叛之际,将韩信诱骗至未央宫,以谋反之罪果断将其诛杀,虽然韩信拿出刘邦曾许下的“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的特赦令,
吕后却早有筹谋,让人把韩信装进布袋,吊到宫中的大钟里,上不见天,脚不着地,用削得尖利无比的竹签将其活活戳死,还诛杀了他的九族,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为后续的行动立威。
对待彭越也是如此,彭越本已被刘邦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可在途中遇到吕后,向她哭诉求情时,
吕后敏锐地察觉到彭越的政治威胁力和号召力,假意答应帮忙,实则回宫后向刘邦力陈放彭越去蜀地是放虎归山,劝刘邦将其处死,最终彭越也没能逃过一劫,
还被剁成肉酱分赐给其他诸侯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吕后凭借着这些手段,帮助刘邦铲除了好几个难啃的“骨头”,
在稳固汉朝统治方面确实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她的这些做法,既让刘邦忌惮她的心狠手辣,又不得不认可她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而她也凭借着这样的政治手腕,在汉朝的政治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二、刘邦为戚夫人留的活路刘邦深知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可能会面临吕后的迫害,为保他们周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安排刘如意就藩赵国。
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自小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也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最终在各方阻力下,未能如愿。
鉴于朝堂局势复杂,尤其是吕后势力不容小觑,刘邦封刘如意为赵王,想让他们母子远离朝堂这个权力中心,前往封地赵国安度余生。
赵国在当时有着不错的发展基础,其境内农业较为发达,地理位置与京都长安也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只要刘如意能在那里安稳生活,衣食无忧是不成问题的。
刘邦期望借这一封地安排,让戚夫人母子避开吕后可能的伤害,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生活下去。
选派周昌担任赵相仅仅让刘如意就藩赵国还不够,刘邦还精心为他挑选了赵国丞相,这个人就是深受敬重的周昌。
周昌与刘邦相识已久,早在刘邦起兵之时,他就和其兄弟追随左右,在推翻秦朝的起义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成为汉王后,周昌被授予中尉一职,后来其堂兄周苛战死,周昌便顶替了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可谓是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开国功臣,被封为汾阴侯。
而更为关键的是,周昌曾在刘邦提出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时,坚决表示反对,态度强硬地站出来力挺刘盈为太子。
当时,群臣虽也多有异议,却都不敢第一个站出来发声,唯有周昌,哪怕自己本就有口吃的毛病,激动起来说话更加不利索,却还是结结巴巴地表明立场,坚决不同意刘邦这一废立决定。
也正因如此,吕后对周昌心存感激,曾跪谢周昌,称若不是他,太子刘盈之位恐怕就保不住了。
刘邦正是看中了周昌在朝中的威望,以及他与吕后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希望借他的影响力,让吕后有所顾虑,不敢轻易对刘如意母子下手,从而达到保全戚夫人母子的目的。
留下《手敕太子文》叮嘱除了上述安排,刘邦还在给刘盈的《手敕太子文》末尾特意叮嘱其照顾好刘如意母子。
在这份敕书中,刘邦以一个父亲和帝王的双重身份,对刘盈这个继承人有着诸多关于治国理政方面的教导,同时,也饱含着对家人的牵挂与担忧。
他深知戚夫人和吕后之间因为夺嫡之争早已结下深仇大恨,自己死后,吕后恐怕不会轻易放过戚夫人母子。
而刘盈作为太子,未来的皇帝,又生性仁爱,刘邦希望他能重视自己最后的嘱托,凭借刘盈对父亲的敬重,以及这份圣喻所代表的权威,制衡吕后,保护戚夫人母子二人,让他们能在复杂凶险的宫廷局势下得以保全。
欲诛杀樊哙震慑樊哙,既是刘邦的得力战将,为汉朝的建立屡立战功,同时又是吕后的妹夫,在朝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且手握兵权。
当刘邦听闻传言说樊哙欲对戚氏、赵王如意不利时,便打算诛杀樊哙。
一方面,樊哙作为军中威望颇高的将领,其军事能力很强,曾带兵平定临江王共尉、燕王臧荼等,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樊哙若与吕后联合起来,戚夫人母子将毫无抵抗之力。
所以想通过诛杀樊哙,削弱吕雉的势力,减少对戚夫人母子的潜在威胁。
另一方面,这一举动也是想起到震慑众人的作用,让那些可能会参与到对戚夫人母子不利之事的人有所忌惮,
明白刘邦保护戚夫人母子的决心,从而不敢轻举妄动,以此来保护戚夫人母子。
只可惜后来刘邦驾崩,这一计划未能真正实施下去。
三、吕后的残暴刘邦去世后,吕后便开始对戚夫人母子展开报复行动。
她深知刘如意是戚夫人最大的倚仗,只要刘如意在世,戚夫人就仍有希望和念想,所以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刘如意身上。
当时刘如意远在赵国就藩,有周昌在旁守护,吕后起初难以得手。
她先是派使者前往赵国,诏令刘如意进京,可周昌深知吕后怨恨戚夫人母子,担心刘如意此去凶多吉少,便直接回绝使者,称赵王正在病中,无法动身前往长安。
吕后听闻后勃然大怒,但她也知道周昌刚正不阿,有他护着刘如意,很难强行把人带走。
于是,吕后心生一计,她先下令召周昌进京述职。周昌出于对朝廷命令的遵从,无奈只能前往长安。
没了周昌的阻拦,吕后再次派人去召刘如意。此时的刘如意没了主心骨,孤立无援,只好遵旨启程前往京城。
汉惠帝刘盈心地善良,他知道母亲吕后对刘如意心怀恶意,便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入宫,此后每天与他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让吕后一直找不到机会下手加害。
然而,终究还是百密一疏,有一天清晨,刘盈要外出打猎,刘如意因为年纪小,贪睡起不来,刘盈不忍心叫醒他,就独自前去了。
吕后得知刘如意独自在寝宫,立刻派人拿着毒酒进去,强迫刘如意喝下。
等到刘盈打猎回宫时,发现弟弟已经死去,就这样,戚夫人失去了儿子的庇护,陷入了更为悲惨的境地。
戚夫人成“人彘”刘如意死后,戚夫人彻底失去了依靠,而吕后的报复并未就此停止,反而变本加厉。
她下令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让她从曾经备受宠爱的贵妃沦为舂米的苦役。
戚夫人心中满是悲愤与哀怨,在舂米时作了一首《舂米歌》,歌中唱到“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以此来抒发自己的痛苦以及对儿子的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期盼儿子能来解救自己的渴望。
可戚夫人万万没想到,这首《舂米歌》彻底激怒了吕后,让吕后觉得她还在心存幻想,妄图依靠儿子翻身,甚至可能会煽动刘如意旧部有所行动,这对自己的统治是个潜在威胁。
于是,吕后决定对戚夫人施以最残忍的刑罚——将她砍去手足,挖去双眼,熏聋耳朵,再灌下哑药,使其不能言语,
然后把她扔到厕所里,做成了所谓的“人彘”,让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吕后甚至还叫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前来观看“人彘”,刘盈得知眼前这惨不忍睹、不成人形的竟是戚夫人后,当场泣不成声,大哭不止,被吓得一病不起。
他觉得母亲的手段太过残忍,实在不是人所能做出的事,此后便心灰意冷,再也不过问政事,放纵自己沉溺在酒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