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意味着寒冷的冬季正式来临。在这个时节,天气渐冷,昼短夜长,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医认为,立冬时节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旺”的时期,养生保健应以“藏”为主。而在西医的角度,冬季也是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
因此,如何在立冬之后做好防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记住:立冬时节有“二不出、三不做、五要吃”的讲究,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严寒,过一个健康的冬天。
“二不出”是冬季保健的重要原则。首先,立冬后气温骤降,特别是早晚的寒冷尤为明显。中医强调“寒从脚起”,寒气会通过脚底侵入体内,容易引发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健康问题。因此,立冬后不宜过早或过晚外出。尤其是早晨,气温较低,空气质量较差,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更高。
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早晨出门锻炼或晚间活动都应适当减少,避免寒气入侵。西医也指出,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增加,早晚外出容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急性病症。
其次,立冬后另一个需要避免的是不适宜的剧烈运动。很多人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但剧烈运动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毛孔张开,此时寒气更容易乘虚而入,反而加大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的发生率。中医讲究“冬季应养藏”,适当的静养和温和的运动更符合养生之道。
西医也提倡冬季运动应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身体不适。
“三不做”则是立冬时节需要特别注意的生活细节。首先,不要熬夜。冬季昼短夜长,人体的作息应顺应自然节律,中医强调“早卧晚起”,这有助于阳气的潜藏,阴精的蓄积。长期熬夜会削弱免疫功能,增加感冒、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西医研究也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
其次,不要贪凉。虽然已经入冬,但有些人仍然习惯在家里穿得很少,甚至喜欢继续吃冷饮或凉性食物。中医认为,寒凉之物会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在冬季,阳气本就弱,贪凉则会进一步损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西医观点同样强调,冬季受凉会削弱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因此,立冬之后应适当增添衣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
第三,不要长时间久坐。冬季寒冷,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温暖的室内,久坐不动。然而,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增加心脏负担,特别是对中老年人群和长期久坐的上班族来说,长时间不活动会引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中医讲究“动静结合”,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气血运行,而西医也提倡,每隔一段时间起来活动活动,有助于预防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
“五要吃”则是立冬进补的核心。首先,立冬时节要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中医认为,冬季属“藏”,此时应补肾阳,温暖身体。羊肉是冬季补阳的佳品,具有温补脾胃、养血补虚的功效。科学研究表明,羊肉富含高质量蛋白质和脂肪,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帮助抵御寒冷。
其次,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等在冬季也应多吃。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冬季是肾气最旺的季节,适当食用黑色食物能够养肾护肾,增强体质。现代营养学也指出,黑色食物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第三,立冬时节还应多吃红色食物,如红枣、胡萝卜等。中医认为红色入心,红枣具有补血养气、健脾益胃的功效,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护呼吸道黏膜。西医研究也发现,红色食物富含抗氧化剂,能够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第四,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等。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具有温补肾阳、健脑益智的作用。中医认为,冬季补肾可增强全身机能,延缓衰老。西医研究也表明,坚果类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个人观点是,立冬时节的养生不仅仅是进补,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时,调整生活习惯,做到“养藏”为主,避免寒气伤身。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保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才能更好地抵御严寒,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立冬不仅仅意味着气温的下降,更是提醒我们调整作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
立冬已至,愿大家在这个冬日里通过合理的生活调节和饮食养生,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平安度过寒冬。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