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的车票比黄金还贵,拼尽全力抢到的车票,居然上不了车?!2月4日晚,一段视频让河南的旅客心碎。K774次列车途经某站时,由于超员,部分持票旅客被拒绝登车。视频一发布,网友炸了:到底是谁的错?为什么买了票,却要被“拒载”?
春运期间的铁路运力紧张,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看到那一群焦急的旅客站在站台上,不得不让人心生不满。根据当时一位网友的视频,K774次列车的旅客已满员,车站工作人员无奈地通知一些乘客:“抱歉,您买了票,但无法上车。”更令人愤慨的是,很多人明明拥有合法的车票,却只能站在寒风中看着列车远去,心情完全崩溃。
车站工作人员的解释也让人无语:超员是因为“买短乘长”的旅客太多。这些人并没有在票面站点提前补票,而是等到自己的目的站或者出站时,才想起补票。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无疑让列车员无法及时掌握补票情况,导致了超员,最终引发了这一连串的麻烦。
问题的关键点“买短乘长”并不违法,甚至是铁路系统中一种“潜规则”。在过去,很多列车员都默认这种做法,只要不超员,基本没问题。然而,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在春运期间暴露了漏洞。春运车票供不应求,旅客们拼劲力抢票、排队、上车,结果却因为这少数几个人的疏忽,惹出这么大乱子。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从情感上,都让人心生不满。毕竟,谁的错谁买单,买票的旅客绝不应为别人犯的错买单。
首先,铁路部门必须认清现实。春运期间的客流量暴增,“买短乘长”的情况肯定不可避免。而这一问题,早在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过预警。难道每年春运,铁路部门就没有做过足够的准备工作吗?为什么每次问题发生时,都让旅客和工作人员来承担后果?
更重要的是,列车员在应对这种情况时,并非束手无策。有网友提出,列车员完全可以在行车途中对无座旅客进行查票,即便无法一一发现所有“买短乘长”的旅客,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操作提前预估上车人数,掌控全局。别等问题发生了才开始着急,不是吗?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责任心的问题。铁路部门手握大数据,为何不能利用这些数据来合理调配运力?售票系统能监控到每一张票的起止站,为什么不能提前预警,甚至在站点做出必要的调整?
“买短乘长”其实并不违法,问题出在管理和执行上。列车员的疏忽,铁路部门的失职,不该让持票旅客为此付出代价。买票是契约行为,旅客付了钱,就应该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如果因为铁路部门管理上的问题,导致部分人无法上车,那么责任理应由服务方承担,而不是旅客自担其责。
面对这样不公平的现象,公众的声音不容忽视。有网友直言:“春运如此艰难,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买了票却上不了车,怎么办?”对于这些抱怨,铁路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让每一个购票的旅客都能顺利成行,而不是在车站上被无情拒绝。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首先,铁路部门应当有更好的预判和准备。例如,增加春运期间的车次,合理调配现有列车运力,避免出现超员情况。其次,列车员应该加强对“买短乘长”现象的管理,及时提醒并处理未补票的旅客。最关键的,是铁路部门要从服务上做出改变,通过技术手段掌握乘客流动信息,优化管理,让每一位旅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