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我国部署防御系统,家中常备空间站航天员饼干

登峰造戟 2025-02-18 11:47:18

2月15日,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表示,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有2%的概率将在2032年与地球发生碰撞。

据悉,这颗小行星最先被发现于2024年12月27日。它的直径在40米至90米之间,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

自25年年初开始,NASA的科学家就一直用望远镜追踪这颗小行星。

目前,该小行星距离地球超过4800公里。

2%的概率在很多网友看来可能觉得很渺小,根本无需在意,但实则并非如此。

行星撞击地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哪怕是直径只有几十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会释放出巨大能量。

例如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发生爆炸,就导致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

若直径达100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可能会摧毁一座城市;1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

另外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行受天体引力、太阳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目前的观测技术和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很难绝对排除其撞击的可能性。

可能随着观测数据增多和计算精度提高,撞击的概率还会上升。

目前,NASA的天文学家还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持续的追踪。

而我国,也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何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主要由检测预警系统和主动防御系统构成。

监测预警系统依靠地基望远镜如美国的卡特琳娜巡天系统、我国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以及天基卫星等设备,对小行星进行持续观测。

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还会根据观测数据,对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分为0—10级。

主动防御系统包括动能撞击、核爆偏转、引力拖拽和激光烧蚀。

动能撞击即发射航天器高速撞击小行星以改变它的轨道,例如美国NASA的DART任务。

2022年9月,美国NASA的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迪莫弗斯”小行星,验证了动能撞击技术的可行性。

核爆偏转即在小行星表面或附近引爆核弹改变其轨道,不过因为核污染风险存在一定争议;

引力拖拽就是通过航天器长期伴飞,利用引力缓慢牵引小行星;

激光烧蚀则是利用高能激光蒸发小行星表面物质,以此形成反冲力偏转小行星轨道。

目前我国已计划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2026年实施一次对有威胁的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和撞击的技术实验,2030年前构建完整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2045年前初步具备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

对于如何防御,我国采用的是“伴飞+动能撞击+伴飞”的方案。

先发射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轨道伴飞,对其尺寸、结构等进行科研,再实施撞击使其偏离轨道,最后继续伴飞监测。

1 阅读:97

登峰造戟

简介: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