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面临职业瓶颈?
不!35岁=面临职业瓶颈+患癌危机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揭示了一个“扎心”的事实:35-39岁是癌症发病率的第一个显著拐点,发病率达到125.24/10万,是25-34岁人群的2.5倍。这意味着,当我们在为"35岁失业危机"辗转反侧时,癌症风险已在悄然攀升。

图1: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年龄分布
(图片来源于JNCC)

我们罹患癌症的风险为何会增加?
1
不可逆的生理风险
人到老年,各种零件容易出故障,身体机能下降,癌症风险也跟着“水涨船高”。而且某些癌症也会“重男轻女”,像肝癌、胃癌这些癌症,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女性高得多。
为啥?这可能与雄激素水平刺激癌细胞生长、吸烟者中男性居多、男性的职业暴露风险更高等因素有关。

图2:中国男女性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率及顺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可干预的生活隐患
l“懒癌”缠身:上班一坐一整天,下班葛优躺。长期下去,代谢慢了,脂肪堆积,慢性炎症就悄悄“冒头”,癌症风险也跟着“蹭蹭”往上涨。
l烟酒两不误:吸烟就像给身体“开后门”,让致癌物长驱直入,肺癌、膀胱癌等癌症都跟它脱不了干系。喝酒也一样,肝脏最“遭殃”,长期酗酒容易得酒精性肝病,最后还可能变成肝癌。而且,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就像个“捣蛋鬼”,会损伤 DNA,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l“吃出毛病”:一些加工食品、油炸烧烤、高盐高糖饮食,吃多了就是在给身体“添堵”。这些食物里的致癌物,比如亚硝胺、多环芳烃,会悄悄“破坏”细胞,诱发癌症。还有,吃得太烫也会“烫伤”食管黏膜,反复刺激容易得食管癌。
l“心情不好”:压力大、抑郁、孤独,这些坏心情就像“慢性毒药”。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让人患癌风险增加20%~30%,而且社交隔离、认知障碍也可能会削弱免疫力,并且与全身性低强度炎症有关,让癌症更容易“乘虚而入”。
l病毒“捣蛋”
① 乙肝病毒会引发肝炎、肝硬化,最后可能导致肝癌;丙肝病毒同样也很危险。
② 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HPV是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③ EB病毒:和鼻咽癌、胃癌等多种癌症有关,喜欢“潜伏”,遇到免疫力下降就开始“兴风作浪”。
④ 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引发胃炎、胃溃疡,增加胃癌风险。
⑤ 华支睾吸虫:吃生的或没煮熟的淡水鱼虾可能会感染,增加肝胆管癌风险。

打工人防癌指南:卷不动职场,至少要卷健康!
1 动起来!打破"久坐诅咒"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如果实在没时间运动,可以从“微运动”开始: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爬楼梯代替电梯,下班后散步20分钟。
2 戒烟酒!切断致癌通道
每吸一口烟,就有几十种致癌物侵入肺部,不仅可能诱发肺癌,还与膀胱癌、口腔癌等密切相关。戒烟后,患癌风险逐年下降,10年后就可以接近非吸烟者水平,何乐而不为?
关于饮酒,哪怕每天只喝一小杯,乳腺癌、肝癌风险也会增加。如果你真的爱酒如命,那么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小贴士:戒烟初期可寻求尼古丁替代疗法或专业戒烟门诊帮助。
3 科学饮食!构筑防癌屏障
少吃: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油炸烧烤、高盐腌渍食品等。
多吃: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抗氧化食物(蓝莓、西兰花)、优质蛋白(鱼类、豆类)。
注意:食物温度控制在60℃以下,避免烫伤食道黏膜;发霉食物坚决丢弃。
4 “心情不好”?那就用这几招找到快乐!
正念减压:每天冥想10分钟,减少焦虑。
社交支持:与亲友定期聚会,假期组队出游。
规律作息:保证足量睡眠,睡眠不足会扰乱褪黑素分泌,增加乳腺癌风险。
5 病毒“捣蛋”?那就预防!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HPV疫苗等等,有需要就安排起来。
卫生习惯: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生熟食分开避免华支睾吸虫感染。
定期筛查: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做肝脏超声+甲胎蛋白检测;HPV感染女性每3年一次TCT检查。
35岁的人生转折点,可以是职场突破的契机,也可以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正如肿瘤防控专家魏文强教授所言:"癌症防控的重心,必须从晚期治疗转向早期预防。"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职业发展轨迹,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手段,牢牢把握健康主动权。
今年,希望你的体检报告比年终总结更令人欣慰。现在开始,都来得及~
参考文献:
[1]Zheng RS, Chen R, Han BF,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 2024 Mar 23;46(3):221-231.
[2]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 221-231.
[3]曹广文.我国癌症的流行特点、防控现状及未来应对策略[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5,46(03):27
[4]Filho A M, Laversanne M, Ferlay J, et al. The GLOBOCAN 2022 cancer estimates: 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a snapshot of the cancer burden worldwid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25, 156(7): 1336-1346.
作者May
责编:Laito
图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