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陈之美

闻宁说事儿 2024-07-30 11:37:10

董文灿(生卒年不详),字时澍,号观亭,宁晋县东陈村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中书科中书,出任山东济南府同知,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任湖北内帘监试,补归州知州。天资聪颖,书画兼长。时以竹兰著称于世,与郑板桥齐名,有"南竹北兰"之誉。宁晋民间有《董文灿书画册页》和《竹石图》存世。入《钦定四库全书》《归州县志》《赵州志》《宁晋县志》《宁晋历史名人遗墨选》等典籍。

出身书香世家

董文灿出生东陈村,古廮(yǐng)陶县治所在地,自春秋前立村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建郡县,在全国设36郡,时宁晋域属钜鹿郡,在域内置杨氏、廮陶二县。杨氏治所在今宁晋县城,廮陶治所在今东陈村西南(遗址尚存)。王莽新政时(前9年),钜鹿郡治由平乡迁廮陶治所,也就是今天的东陈。东陈村自公元前9年至唐朝618年推行郡州县制,前后为郡、县治所(署衙所在地)长达627年。从李隆基天宝元年(742)省去廮陶,改为宁晋,前后经历751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东陈村受郡、县治所所在地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影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据《宁晋县志》载,明、清两代,该村先后考中1名进士、5名举人,其中董氏家族有4人:董文灿的祖父董辑瑞,为清乾隆六年辛酉科(1741)举人,其叔父董国栋、董时留分别为嘉庆二年(1797)进士、嘉庆九年(1804)举人。董文灿的父亲为县廪(lǐn)生(秀才)。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父辈的熏陶,刻苦读书,潜心书画。

据宁晋县大王庄《王氏族谱·厚字部·王淑曾名下传文》载:"十五传淑曾公为邑廪膳生,以书画名世。邑乡绅董观亭(董文灿)东陈镇人也,慕公品,延之家塾,甚相契。公假馆十八年,董之书画遂大进。后之谈书画者辄日董兰,而不知董之墨妙公之墨余也。享年四十九岁,识者惜之。"由此知:董文灿当时家境之优渥富足,更显示了董文灿父亲对他教育的重视和董文灿学画的过程和出处。董文灿20岁考入县学,成为秀才。于嘉庆十三年(1808)参加恩科乡试考中举人,名列前茅。因成绩卓异,经吏部考核,授山东济南府同知,正五品。

清制,考中举人后,一般是本人不申请做官,吏部是不会授职的。想出仕的举人必须先由本人向吏部递交申请,再经吏部考核合格后,才授予官职,即使授官,也多为县丞、教谕、县尉、典史一类八品以下官职。像董文灿直接授五品同知(知府的副手)的,而且放任济南府人间天堂,官运亨通的少之又少。由此知吏部对他才识的赏识和重视。

仕官名胜福地

董文灿一生仕途顺利,多行好运。以恩科举人官授五品,且先后任职山东济南和湖北归州,两地都是繁盛之地,富庶之乡,且多文人墨客,名胜古迹。

首任济南府同知。济南时为齐鲁名城,有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灵岩寺等古迹名胜,还有唐代秦琼、宋代李清照、辛弃疾等历史名人故居,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有"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和"山右此亭(大明湖历下亭)古;济南名士多"之誉。

济南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里历代书画名家曾写下大量佳作,有清灵岩寺汉代李邕的《灵岩寺颂碑》、历城县的欧阳询隶书《房彦谦碑》、长清县苏轼书《齐州长清县真像院释迦舍利塔铭》等书法遗迹,都深深吸引了董文灿,为他的书画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借鉴,打开了他书画创作的另一方天地;同时,嘉庆年间在济南任职的官员,多为文化名人,书画大家,也为董文灿进行书画交流和学习创造了条件,当时有多位全国知名的书画家和金石家因仕官或旅居在济南,如李鲜、翁方纲、桂馥、孙星衍、铁保、阮元、何绍基等,不管是前任或当时仍旅居济南的,董文灿出于兴趣和爱好,都去登门请教或写信求教。优越的人文环境,旖旎的自然风光,加之他的勤奋和执着,使董文灿的书法和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发生了质的变化。

时济南府尽管富足,但所领属县,如夏津、齐河、章丘、历城等仍十分贫困,董文灿配合知府,主动承担起这些县的治理职责。先后帮助这些县开挖沟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扩大水浇面积数万亩,使这些地方粮食连年丰收,百姓日益富裕;捐献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多县文庙,资助贫穷学生读书。做了不少善事、实事。很得同僚赞同和上司赏识。因政绩卓异,序满补湖北归州知州。

归州(唐置民国废,辖秭归、巴东二县,治所在秭归)任上,他和济南任上一样,不辱使命,始终如一,以民为本,多行善政。

归州位于湖北西部,素有"三峡咽喉,西峡明珠"之称,在这里诞生了爱国诗人屈原,走出了"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乡土气息浓郁,自然风光优美。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巴楚文化、三国文化、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归州任上,董文灿整修文庙,发展教育;整修署衙,修仪门,右司狱司、左右六房,皂隶班房,建申明、旌善二亭等;开辟道路,整修州治前后两条街道;发展农业,扩种柑橘等。离任后,入州志名宦,享春秋祭祀。

成就书画艺术

董文灿以其书画载人《赵州志》《宁晋县志》等历史典籍,清代中期有"董兰郑(板桥)竹"之誉。董文灿以书画出名,并被载入史册,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家教传承,他出生于诗书之家,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为其今后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出仕环境好。他所任职的济南、归州都是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生活富足的好地方,良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气息,助长了董文灿的学艺之路,成就了他的书画艺术;三是自身的勤奋。人要想成才,一是有天分,二是靠勤奋,董文灿这两点都具备,不成材才怪呢?

由于年代相对久远,今天能看到的董文灿留下来的真迹很少,现所知道的只有其书画册页一函和墨色竹石图一幅。《董文灿书画册页》书写于清嘉庆己卯年(1819),共24折,前为《北磵集书法评论》计20页,行书;后页为彩绘兰花。墨色《竹石图》,绘于清嘉庆己丑年(1829)。两书画均为董文灿考中举人出仕为官后所书所画。

董文灿的书画作品的主要特点:

一、书法。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其所书《北磵集书法评论》为行楷.书体流畅,用笔潇洒,布局严谨,端庄秀丽,堪称书法册页中之精品。书法远追"二王(西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宗苏(东坡)欧(阳修),且有自己的创意,可谓仿古不泥古,自辟捷径,独有新意。

二、兰花。董文灿以画兰出名,据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和掌握的资料,他所画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兰草,而是兰花。所画兰花分为墨兰和彩兰两类。其一、墨兰。中国画以用墨为主,将墨分为"浓、淡、干、湿、焦"五色,俗称墨分五色。董文灿所画墨兰,采用没骨小写意画法:用淡、湿墨画出兰花的花瓣,用干、焦墨勾画出兰花的花蕊、画蔓,用淡墨画出枝蔓,用湿墨勾出叶子,再用浓墨勾叶筋。画作干湿相宜,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极具风彩;其二、彩兰。主用天青、花青和翠绿、粉色。用天青或花青画兰花,相间点缀粉红色花瓣,用粉色加赭石画枝蔓,用翠绿和草绿画叶子,再用花青勾叶筋。也采用没骨小写意技法。画作清新靓丽,浓妆淡抹,色墨相宜,既高贵又典雅。观后使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三、竹石。所见其《竹石图》,为三尺整张。全为墨竹墨石。其特点:用中墨刻画出石头的轮廓,再用浓墨勾出棱角、点缀苔点。石身不皱擦着墨,愈显得明快、光洁、坚硬;竹竿用湿墨、淡墨,通过水分显示竹竿的圆润,青翠、挺拔和刚劲柔韧。用浓墨勾竹节以显示凹凸感,柔韧感。竹叶浓淡墨结合,远的用淡墨,近的用浓墨,中间的用湿、中墨,显得远近清晰,虚实相间,层次分明;董文灿画竹最大的特点是竹叶多为秃叶,以显示竹子的所经历的风霜雪雨,饱经磨难,不屈不挠的气节。画竹如写字,一个"力"字贯穿始终,充弥于整个画面。

兰即人,人即兰,人入画,竹化人。这是董文灿作品的鲜明特征。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晋县委员会 编

此篇作者:郭嘉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