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首次军衔评定工作。评定军衔是对我军发展过程中,立下重大功劳者的最佳奖励。
但单凭军衔的评定其实并不能完整体现哪些人对我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因很简单,这次军衔的评定仅限军队成员,而那些做出过重要贡献,后来却离开部队的人就没有参与军衔的评定。
因此,在八十年代。军委曾经发起了对“军事家”的认证工作。如今我国的36名军事家里,只有14人是最初拟定的,就连开国十大将里,也只有粟裕有资格。而林彪的认证是至今都存在争议的。
那么,军委在评定“军事家”头衔的时候,究竟参考的是什么标准呢?实际上由于新中国并没有评定这一头衔的经验,因此军委还是主要参考了苏联的标准,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革命经历。
按照军委的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有机会评选为“军事家”。第一个条件是从军资格久,至少要参与过红军的组建以及早期的革命斗争,也就是在三十年代前就已经投身于我军阵营。
第二个条件是担任职务高,它主要被分为三个阶段,红军时代,担任师级以上职务;八路军时代,担任旅级以上职务(新四军则为师级以上);解放军时代,担任纵队司令级以上职务。
第三个条件是建国后的贡献大。一般来说,凡是在建国后依然担任过军委委员的人,都可以视作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
人们的争议其实从字面上看,这三条标准已经相当严格了,但令军委意外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走出的军事人才实在太多了,堪称将星荟萃,据说首次统计出来符合三大标准的名单就有一百多人。这显然并不合适作为“军事家”人选的名单,毕竟,“军事家”需要具备相当高的含金量,因此人数需要进行严格的限制。
于是,军委把目光放到了当年的十大开国元帅身上。他们人人都是符合那三条标准的重要人才,而且在部队里的名声很高,为他们赋予军事家的称号,完全是众望所归。因此十大元帅都被列入了军事家的名单,不过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林彪。
论战功、论才能,其实林彪都完全配得上军事家的称号。在红军时期,他身为红一军团的指挥,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而中共抗日第一大捷——平型关大捷也是出自林彪的手笔;至于解放战争就更不用说了,辽沈战役一战奠定解放全国基础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甚至有人称林彪为“战神”。
但林彪在建国后沉迷权利斗争也是不争的事实,他的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林彪的功劳很大,过错也很大,对于他是否应该列入军事家的行列,人们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存在很大的争议。
最终我们党还是依照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决定将林彪列入军事家行列。毕竟,那些意义重大的战役的确就是林彪指挥的,他对共和国军队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严格的评选不过,当初在评选元帅军衔时,还有几名特殊人物是有参加评选的资格的。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粟裕大将。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具有元帅级的功劳与资历,但毛泽东认为,军衔本就应该只由部队的人来接受,因此他们三人就没有接受元帅军衔的评比。
至于粟裕则是最为特殊的一人。在当年评选元帅时,很多人都认为粟裕的功劳完全有资格名列元帅。在淮海战役前夕,原本我党制定的战略是将国民党军赶到长江以南即可,目标定的相当保守,但粟裕力排众议,决定就在华北地区歼灭国军的有生力量。
最终,粟裕运用自己的精妙指挥,实现了60万击溃80万的军事奇迹,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人评价,粟裕的这一胜利,至少让解放战争提前胜利了两年,可见粟裕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之大。
虽然最终粟裕落选元帅,但他依然稳坐十大将之首,堪称“元帅之下第一人”。这样一位开国大将自然有资格被评选为“军事家”。因此,在最初拟定的军事家名单里一共有14个人获此殊荣。
后来有一些同样做出过不俗贡献的老同志相继离世,考虑到他们的功劳同样值得敬佩,军委在对他们拟悼词的时候,便将“军事家”的头衔加了进去,最终军事家的名单又多了22名老干部,达到了36人之多。
1989年,中央发布军事家33人名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等以及存在争议的林彪。
后来黄公略、刘志丹、方志敏也作为革命烈士获得了这一荣誉,名单至此扩大为36人。他们也成为了共和国璀璨将星里最闪耀的一部分,成为了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