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韩愈诗帖》,行书,书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任监察御史、阳山县令、江陵法曹参军、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有《韩昌黎集》传世)的《应科目时与人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少恒(详情不清)“赵孟頫真迹”题签,钤有“天籁阁”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得密”“项叔子”等朱文鉴藏印。
据马顺平编撰的《赵孟頫大事年表》及相关史料,并无赵孟頫书写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的记载,如真是赵孟頫所书,那就应该是其出仕蒙元之前,以此借喻自己空有奇才而无用武之地的内心纠结,书写时间在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年、公元1286年),即赵孟頫33岁之前。该帖结体间架谨严,笔画自然流畅,笔触舒展有力,字体错落有致,外形柔和圆润,内含骨力和遒劲,点画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流畅而不失稳重的美感。但总感缺少赵孟頫早期的遒劲流利、风姿绰约风格,应该为后世赵书高手的仿作,欢迎方家鉴评。
《应科目时与人书》,是韩愈于贞元九年(癸酉年、公元793年)进士出身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韦舍人(生卒不详,韩愈仕途发展中重要人物)的信,希望别人帮他作些宣传,以扩大自身的声誉,文章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细微地表达出来,抒发了空怀奇才而不见重用的积郁。全文带有寓言色彩,构思巧妙,生动活泼,气势充沛,富于变化。






释文: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子昂。
注:吾以分享书法名帖为乐,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及史料,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