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史是中国人民的一场浩劫,是一场全民抗战的民族战争,死伤军民共达3500万人,国耻莫忘,英烈永记。
在淞沪会战中,为国殉难的十五位国民革命军将领中,吴继光就是其中一位。
吴继光,1903年生于安徽盱眙县(今属于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一户农民家庭,原名吴绍麟,字铁夫。 14岁时就放下学业投奔军队,因为看不惯部队里面的混战和腐败,后弃军在上海当了一名警察。
吴继光小小年纪所见证的都是帝国列强对华的侵占掠夺,他深感吾辈当自强,才能打退侵略者。在当警察的业余时间里,吴继光读了大量的新思想书籍,并苦攻骑马技术、拳术,要寻找一条保家卫国的道路。
1924年7月,吴继光听闻广州黄埔军校驻上海招生,他便踊跃报名并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2期步兵科学生,在校期间,曾以学生身份参加学校讨伐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战役。
1925年9月,毕业后的吴继光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孙传芳部队被打败后,剩下的部队被陈诚收编,吴继光晋任为团长。
1934年,吴继光又被陈诚提升为58师174旅旅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国民党进驻上海市区,吴继光所在的58师亦奉命参加淞沪会战, 他们先是布防于新市区马玉山路,进攻窜入公大纱厂的敌人,随后调至宝山月浦一线。
八字桥是日军在闸北区的重要据点,吴继光亲自率领58师174旅进攻部队首先攻打窜至八字桥的敌人,再肃清其他外围敌人,然后兵分三路向敌军猛攻。
经过一番异常激烈的战斗,58师首先攻克宝山铁路桥,一路挺进八字桥向敌人靠近,敌人被打得畏缩不前,于罗店重创日军。
当前沿阵地距离敌人仅有200米时,日军不仅以飞机、大炮为步兵掩护,还有黄埔江中的兵舰队助力。吴继光带领部队只能白天隐蔽在阵地内,利用夜间猛攻敌人。
由于58师装备缺乏重兵器,进展十分困难,且伤亡极其惨烈,淞沪会战是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战役。
11月7日,日军以强行合围攻势向吴继光阵地猛扑,吴继光被迫率军向白鹤港转移,当吴继光率部撤退至青浦白鹤港,见到各大军撤退时十分混乱悲惨的局面,他毅然率军在此构筑工事,主动担任起掩护友军撤退任务。
有着上海之根的淞江沦陷,日军集中大量兵力分两路夹击,青浦区已经危在旦夕。吴继光深知战况严峻,他率军与日军浴血奋战,抵抗日军整整4个昼夜,终于率部坚持完成掩护友军的任务,直至友军全部撤退。
此时,吴继光将军的58师174旅已然完全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11月11日,白鹤港对岸的敌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强行架桥渡河,吴将军亲自带队多次击退敌人进入,但终因部队伤亡惨重,实在难以抵抗两路夹击的日军。
这时,一颗炮弹落在吴继光身边,吴继光将军壮烈殉国,年仅34岁。
1937年11月12日下午,日军占领上海市区最后一块阵地南市,日军攻入南市,到处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顿时化为瓦砾堆。
熊熊大火连烧9日,从浦东、南市过来的难民们纷纷逃往距离最近的法租界。
1956年,国民政府追赠吴继光为陆军中将革命烈士,2014年,吴继光将军被入选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这两句诗是吴继光将军在八月中秋节赏月会上的朗诵,这时吴继光将军还未来上海参战。
不曾想这两句诗正是吴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先烈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江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