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坐无事说扬州

云端漫步的逐梦集 2025-03-27 11:29:22

“扬州”一词大约出现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古籍《尚书.禹贡》中说“淮海惟扬州”,这是“扬州”一词最早的表述。彼时的扬州北至淮河,南至广东东北部,西到安徽西部和河北部分地区,东至大海。彼时扬州很大,但不是行政区,处于无政府状态,是大禹为治水标注河流方便而人为命名,更别说城池。

大约3000年前,周武王之子“干叔”被分封到扬州,干姓部落驻扎在蜀岗之上,并以姓为国,称“干国”,但此时仍未建城。古干国带来了北方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专业制造青铜兵器“戈”,被称为“干戈”。由于质量过硬,能某种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干戈”被用作战争的代名词,制造干戈的首领被称为“干将”,于是“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得力干将”等成语流传至今。春秋后期,诸侯国混战,北方以齐国国力最强,南方以吴国(都城在姑苏)为盛。当时吴王夫差要殿鼎中原就必须打垮北方齐国,于是吴决定北上伐齐。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公元前486年夫差跨过长江在干国筑城池、开水路,《春秋》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即鲁哀公九年秋天,吴王夫差筑邗城,开凿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邗城”即为最早的扬州城,“邗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扬州人为纪念吴王夫差的伟绩,在古运河边上立“大王庙”祭祀。古时城市称“邑”,篆字“邑”形似“阝”,后“阝”逐步取代“邑”,在“干”国旁边筑城“阝”,“干+阝”就成了“邗”,这就是邗城的由来。

人算不如天算,吴王夫差在伐齐过程中,姑苏城空虚,被越国所灭,邗城归属越国,但在楚越争霸中,楚又灭越,扬州城又为楚国所有。前319年,楚怀王熊槐视察扬州,站在蜀冈放眼,延绵丘陵象被子一样覆盖广袤大地,感叹此地“广被丘陵”,于是改“邗城”为“广陵”,在原邗城基础上扩建广陵城。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发配”到汉中盆地,封为汉王,项羽以为天下大定,回到徐州计划恢复楚国,欲以长江边上的广陵“临江建都”,改“广陵”为“江都”,后因楚国为汉王所灭,扬州被短暂称过“江都”。但此时的广陵(江都)城的重心己移至蜀冈下面长江冲击平原,即如今的扬州城。唐朝,扬州“一地两城”,在蜀冈原广陵城基础建“衙城”,即官府集中办公的地方,相较于山下的大城小了许多,故“衙城”又被称作“子城”,现在观音山后山有“唐子城遗址”的石碑。

而包罗万象的工、商、民生项目都集中在蜀冈山下古运河附近,故山下的扬州城被称为“罗城”,至此扬州出现了“一地两城”,唐以后直到北宋后期,一直沿用这一格局。北宋末年,宋室南迁(衣冠南渡),康王赵构(后来南宋高宗)带领人马边战边退至扬州,为防金兵入侵,在原唐子城的基础上扩建堡城,作为抵御金兵南下的堡垒,这就是现今的平山堡城村名称的由来。同时在山下原唐罗城的基础上扩建宋大城,现在东关街宋代城门外,仍可以看到宋大城压着唐罗城而建的遗迹。由于堡城与宋大城是两个独立的城池,两城互不相通,战时极易被割立包操,从而断了堡城军需供应,为此南宋决定修筑一条狭长的军事通道,联通宋大城和堡城,这条军事通道就是宋夹城,就是现今的宋夹城遗址公园。从此扬州形成了“一地三城”格局,由于三城不在一条直线上,大小形状各异,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面造型:蜜蜂!堡城像蜂头,宋夹城细长似蜂腰,宋大城大腹翩翩又酷似蜂腹,“蜂腰宋三城”由此诞生。

明代的“旧城”东至小秦淮河,西至汶河路,南至南门街(南通西路),北至北门外(盐阜路西头),老扬州人把这一城池叫做“旧城”,旧城一巷、二巷、三巷直至十巷,这些名称现在还在用,我曾在旧城九巷住过十年。这一区城古迹主要有三元巷、古旗亭、老扬州浴室、育婴堂、朱良钧故居、皇宫、大舞台、阮元家庙、毗卢寺、旌忠寺、仙鹤寺、南门遗城等;

清代“新城”在小秦淮以东至古运河边,因是后建,扬州人把它叫做“新城”。“新城”的景点更加丰富,“双东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东圈门)就在“新城”,什么“马监巷.马太巷.马监井”等,都是文武官员和文人墨客的停马场(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教场”就是屯兵练兵的场所;“九如分座”、菜根香”、“富春茶社”、“冶春”等都是有钱人的高档餐厅;这一区域的园林有“个园、何园、汪氏小院、小盘谷”等;名人故居有江泽民、李长乐、汪氏盐商宅、潘玉良、朱自清、李秋涵、汪鲁门故居等;文化一条街“苏唱街”、梨园局也在该区域;纪念一代大儒董仲舒的“董子祠、大儒坊”就在现在的北柳巷小学……总之,扬州文化的代表“扬州三把刀”就在该区域形成、发展并走向全国。

后人来把明代“旧城”和清代“新城”统称为“老城区”,是扬州古代文明的代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