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国展隶书书写的逻辑,完全看不懂

禅书愿悟道 2024-05-18 09:59:15

热热闹闹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近期在各分展区开展,入展的作品虽也有比较出色的,但总体来说,面目单调,风格雷同的也不在少数,遭到不少非议。

小编这里说一说入展的隶书。

纵观此届展出的隶书,仍然是书协体为主,新颖独特的作品不多。特别是隶书的结体、笔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矫揉造作的痕迹非常浓郁。

本来,就书法的几种体裁来说,隶书应该是比较容易把握,也容易写出风彩的。

经典的隶书笔画特征,蚕头雁尾,波捺八分,具有非常明晰的特色,而且,风格也多姿多彩。流传下来风格各异的汉隶名碑,已足够我们后人好好钻研,你要端庄俊俏的,有《史晨碑》、《华山碑》,你要妩媚秀丽的,有《曹全碑》,你要瘦硬刚健的,有《礼嚣碑》,你要筋肉丰厚的,有《乙瑛碑》,你要方刚敦实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你要洒脱张放的,《有石门颂》等等,不一而足,根本不用你搜肠刮肚弄什么劳什子的所谓创新。

当然,小编并不是反对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艺术的真正意义,就是创新。但创新要有源头,有根本,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光大,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是创新的正道。

我们看一看此次入展的一些隶书作品,并略作分析。

看到没有,上面的这几幅隶书作品,虽然笔法略有不同,但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笔画的走向,俯仰的角度,都是大体相似。墨色浓淡的变化,墨块的组合,章法的安排,也大差不差。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字的笔画,故意堆叠、沾连在一起,可能作者想表现字的厚重吧,但完全没必要故意把笔画沾连在一块,使得字体模糊不清。难道是局部的笔画太多,安排不下而自然沾连?非也!小编相信,即便是最初级的学书者,都可以把笔画写清楚,安排妥贴,更遑论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

唯一的解释是,作者把笔画写得模糊不清,就以为有情调,堆叠在一起,就显得厚重。其实完全没必要,你要表现厚重,可以通过行笔的轻重,通过笔画疏密的排布,通过调整字体的空间架构去体现。

纵观古代那么多碑刻名贴,又有哪一个碑贴是故意把笔画写得模糊不清的呢?有个别刻石,拓印下来后有的字体模糊不清,那也是石块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剥蚀而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原作者故意为之。

所以,这种把笔画故意写模糊,故意堆叠,故意沾连的做法,美吗?不美!有意韵吗?没有!格调高吗?不高!

此次入展的隶书,还有一个现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上面这几幅作品,很多笔画的收笔,故意写成枯笔,生刷硬按,显得极不自然。

枯笔不是不好,当墨尽而意犹未尽时,笔到而墨未到所自然形成的枯笔,力道健实,苍劲老辣,意韵悠长,也未尝不可。

但观这些作品的枯笔运用,大多是故意按压而为之,过多过繁,千篇一律,形态丑陋,生涩生硬,毫无意趣,这就与枯笔本身的意义背道而驰了。

当然,也有自然而生动的作品。

我们期待书法家们能立足传统,守正创新,为人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0 阅读:0

禅书愿悟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