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生态廊道建,城市降温效应测,市政绿化新规划,冠幅控制有标准
在城市的绿化规划和建设中,鸭脚木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绿植。鸭脚木呢,叶子就像小蒲扇似的,有着独特的羽状复叶,它能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城市的环境。很多人都知道鸭脚木好养,但其实它在不同场景下也有不少讲究。
就说在城市里要建鸭脚木生态廊道吧。之前有个广州的网友分享了他们那儿的情况。广州那可是个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在一些新建的小区周边,本来计划打造鸭脚木生态廊道。刚开始种的时候大家充满期待,觉得鸭脚木肯定能把小区环境装点得特别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问题来了。因为鸭脚木的冠幅如果控制不好,种得太密的话,下面的地面植物就没法好好生长了,阳光都透不进去。而在有些地方,鸭脚木之间的间距又太大了,就感觉没那么有整体性。
这时候就说到冠幅控制这个标准了。不同地区的鸭脚木冠幅标准得不一样。比如说在华北地区,像北京,土地面积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相对也比较规整。如果说在街边绿化带种鸭脚木,冠幅控制在1.5米到2米比较合适。这是在考虑到车辆行驶的空间、市民行走的安全距离,还有和周边建筑的协调性之后得出的结论。但在华南地区的厦门,街边的绿化带比较窄,鸭脚木冠幅可能控制在1米到1.2米就够了,不然就会显得太拥挤。
在城市降温效应的测量方面,鸭脚木可有着不小的作用。我认识一个在上海从事气象研究的朋友,他们做过一个简单的小测试。他们在一片已经种植了两个月鸭脚木的空地上,和一些没有种植鸭脚木的空地,同时放置了温度监测设备。刚开始的时候,两边温度差距不大。但是过了3天,种鸭脚木的那块地在中午高温的时候,温度比没种鸭脚木的地面低了2度左右。到了7天的时候,这个温差能达到3度左右。一个月后,温差相对稳定了,在3到4度之间。鸭脚木的枝叶就像是天然的遮阳伞,它减少了阳光直射地面,同时它蒸腾作用也会带走热量,这就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如果在大规模的市政绿化中能合理规划鸭脚木生态廊道,对于城市降温可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说说不同鸭脚木品种。有一种叫麻叶鸭脚木,它的叶子比普通鸭脚木要更细碎一些,有一种独特的层次感。在成都的一个公园里,本来用了普通的鸭脚木做景观,感觉有点普通。后来管理人员尝试种了一些麻叶鸭脚木,在色彩上,麻叶鸭脚木的深绿色叶片和普通鸭脚木有点区别,使得整个景观看起来丰富多了。还有一种皱叶鸭脚木,叶子表面有褶皱,很有特色。有西安的种植爱好者说,皱叶鸭脚木在北方的室内外温差大的环境中,比普通鸭脚木更能适应。普通鸭脚木的叶子可能会因为温差有点发蔫,但是皱叶鸭脚木就状态很好。
还有龟背鸭脚木,它的叶子像龟背一样有奇特的花纹。我在一个东北网友那里听说,龟背鸭脚木在东北的植物园里,因为那里冬季比较寒冷,养护人员会给它做一些特殊的防护,比如包裹根部增加保暖,叶片用绳子轻轻固定防止被风吹断。它的冠幅比较大,像一把大伞。在规划种植的时候,就要给它足够的空间,不然旁边的小植物就没法生长了。
在居家场景里,鸭脚木的种植也有不少趣事。我邻居以前在阳台上种了一盆鸭脚木,刚开始长的可旺盛了。结果有一段时间,邻居出国旅游了一个月,回来就发现鸭脚木叶子有点发黄,有些还掉了。其实这是因为浇水浇多了,根部有点水涝。如果是在南方一些比较湿润的地区,像湖南,家庭养鸭脚木可能就比较省心,因为它本身喜湿的环境就比较容易满足。但在北方干燥地区,比如河北,家庭养鸭脚木就需要多注意保湿了。
在办公室里养鸭脚木也挺常见的。我看到有个湖南的网友说他办公室有一盆鸭脚木,刚开始放在靠窗的位置,夏天一晒,叶子有点打蔫。后来他把鸭脚木往里面挪了挪,和旁边几盆绿萝搭配着,就显得特别好看。而且鸭脚木还能吸收一些办公室里的有害气体,对办公环境是有好处的。
在咖啡厅的布置中,鸭脚木如果运用得好,会增添很多自然的气息。我在一个广西的咖啡厅看到,他们在吧台前面布置了几盆低冠幅的鸭脚木,搭配一些小花盆的绿植,整体看起来很有格调。但如果冠幅没控制好,就可能会挡住顾客看店外的视线,影响顾客的体验。
市政绿化新规划里,鸭脚木的种植高度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如果种植鸭脚木想达到降温和美化的效果,那它的种植高度就得根据周围建筑的采光情况进行调整。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林立的高楼对阳光的遮挡是很复杂的。如果鸭脚木种得过高,低楼层的居民可能就享受不到阳光了。所以在城市绿化规划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来决定。像在上海的弄堂里,空间有限,鸭脚木就种得低矮一些,主要是起到点缀街道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而在开阔的广场周围,可以种高一点的鸭脚木,去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屏障或者景观。
还有就是鸭脚木的病虫害防治。我在一个江西的朋友告诉我,他老家之前种了一批鸭脚木,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叶片上有斑点。后来才知道是被一种小虫子侵害了。如果在南方潮湿的地区,像江西,病虫害可能会比较容易滋生。所以在种植鸭脚木的时候,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种植之后的15天左右,就要仔细观察叶片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就要及时处理。
在城市的不同区域,鸭脚木的养护管理也有很多区别。在深圳的商业区,车流量大,灰尘多,鸭脚木要经常冲洗叶片,不然灰尘积累多了会影响它的光合作用。而在海南的一些旅游景区,游客比较多,就要防止游客不小心踩踏鸭脚木。这里鸭脚木的冠幅也要考虑游客的通行空间,如果冠幅太大,游客可能会不小心碰到掉落的树枝。
在修建鸭脚木生态廊道的时候,土壤的准备也很关键。比如在重庆这种山地地形较多的地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会有差异。在种植鸭脚木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加入一些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如果是疏松的沙质土壤,就要考虑在种植的时候适当给鸭脚木扶固定根的支架,防止它被风吹倒。
鸭脚木的生长速度也需要关注。在福建的一个植物园里,新种的鸭脚木在3天内基本没什么变化,7天的时候能看到一些新叶冒尖。到了一个月,新叶长了不少。在北方寒冷地区,它生长速度就慢很多。比如在东北,一个月新叶的长势可能只有南方地区的一半。所以在规划种植的时候,要根据它的生长速度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如果在生长的黄金期,像夏季,在南方种植密度要适当加大一点,因为它生长快能很快填满空间。但在北方,就要少种一点,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鸭脚木的水分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云南的一些干旱地区,鸭脚木每周可能需要浇水2 - 3次才能保证生长。而在浙江的一些湿地附近,鸭脚木可能一周浇一次水就够了。不同的浇水频率也会影响到鸭脚木的生长状态和观赏效果。
鸭脚木和其他绿植搭配种植也很有趣。比如和散尾葵搭配,散尾葵枝叶细长,在广东的一些海边度假村里,散尾葵和鸭脚木一起种植,散尾葵在前面起到柔化景观的作用,鸭脚木在后面形成一定的屏障。又比如和幸福树搭配,在河北的一个小区里,幸福树长得比较高大,鸭脚木在其下方,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感。
我们还可以从游客的反馈来看鸭脚木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有游客在成都的宽窄巷子游玩后就提到,道路两边的鸭脚木让他们感觉特别惬意,特别是一些低冠幅的鸭脚木下面,人们可以很舒服地坐在长椅上休息。而在苏州的一些古园林里,鸭脚木如果种得过于密集,一些游客就觉得有点压抑,影响了原本古色古香的韵味。
再看鸭脚木在城市绿化中的更新换代。在武汉的一些老旧小区,之前的鸭脚木因为种植年头久了,生长状态不好。后来经过重新规划,把老的鸭脚木替换成新的,同时调整了冠幅的控制标准,和周围新种的绿植进行了更好的搭配,整个小区的环境焕然一新。这也说明在城市绿化中,鸭脚木的种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下,鸭脚木的种植方式也不一样。像杭州以江南水乡的特色为基础进行绿化规划,鸭脚木在一些河道两旁的种植,更注重和周围的水生植物相呼应。而在哈尔滨的城市绿化中,鸭脚木更多的是作为南方的特色植物引进,起到一定的景观差异化的作用,在种植的时候就更多地考虑如何在寒冷的环境下让它存活,冠幅的控制也要考虑到北方的冬季景观和保暖需求。
那现在我就想问大家,如果在你所在的城市或者区域,要建设一个以鸭脚木为主题的生态园区,你会从哪些独特的地方去考虑它的布局、种植方式、冠幅控制等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