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6日,山西五台县永安村徐家大院人声鼎沸,乡亲们满怀期盼,纷纷伸长脖颈,注视着这位阔别多年的归人。
徐向前,时任军委委员及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离家十一年无消息,众人皆以为其已故,更有流言称其变为“怪物”,甚是骇人。
徐向前乳名银存,一老太太挤至前,仔细端详他道:“银存,让我瞧瞧,听闻你长了红发蓝眼?”
徐向前闻言迅速领悟,意识到周总理召回他的用意,随即以幽默方式回应了老太太的疑问。
乡亲们闻言大笑,徐向前被众人簇拥,心中感动交织着复杂情绪。
十一年间,他不仅失去了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更遗憾未能尽孝,跟随共产党革命期间,他仅回家三次。
【舍家为国:为革命背井离乡】
1926年,徐向前首次返回家乡,这是他投身革命后的第一次归家。
这一年,徐向前站在人生转折点上,于被誉为“第二黄埔”的武汉军校任职一队队长,高薪背后,内心却满是困惑与迷茫。
此前,徐向前支持三民主义,期盼其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然而,近年他流离失所,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现象。
因此,他再次产生疑虑:三民主义是否为真正正确的道路?
后来,徐向前在军校结识众多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有了明确认识,开始思索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何者更佳。
然而,徐向前尚未思索清楚,蒋介石便策划了“中山舰事件”,新右派以他为首,全然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理念。
徐向前深感失望,认为无需再议谁适合中国,三民主义既已消逝,继续纠结已无意义。
徐向前与几位同乡心灰意冷地返回家乡,共商联络共产党之策。
此时,徐向前已婚并育有子女,家中有老父老母及幼女。按理说,他不会离家,因其家人极为需要他。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徐向前仅在家停留了十日。
联系上共产党后,徐向前按党指示整理行装,奔赴鄂豫皖苏区,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工作。
离家前,徐向前凝视父母亲人,深知此行路遥未知归期,生死未卜。但他已选定共产主义道路,誓将一生奉献,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徐向前阔步前行,未曾回望,自山西至鄂豫皖大别山,继而川陕根据地,终至渺无人迹的大西北。
他领导红军,击败十余万国民党军,于艰难困境中开辟出一条坦途,赢得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十一年转瞬即逝,因局势紧张、事务繁多,徐向前未向家乡寄信,亦无暇归家探望。
小村庄中,他父母日渐衰老,而女儿则在无父母陪伴的时光中,孤独成长。
部分村民受国民党谣言蛊惑,误以为徐向前是“匪首”,形容他相貌吓人,有红头发蓝眼睛,极为可怖。
徐向前在完成与阎锡山谈判的任务后,于一个复杂的舆论氛围中返乡,心中念及回老家探望的念头。
徐向前原无意返家,专注事业,后经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多次劝说,终决定回家。
周恩来告知徐向前,回家亦算工作,五台山区域战略关键,将是游击战基地之一。前往该地可扩大党的影响力,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彭德怀元帅同样在一旁表示赞同。
你与家人久别重逢,归家探望合乎情理,不应让人误解共产党不顾人情,这是应当之举。
言罢,彭老总豪迈挥手,指示供给部慷慨解囊六十块大洋予徐向前,充作购置寿礼之用。
徐向前满怀喜悦踏上归途,计划探望亲人并同时向老乡们开展思想工作,旨在消除关于共产党被歪曲形象的谣言。
徐向前满怀干劲与期待,未料此次回乡,将得知一令他心碎不已的噩耗。
【无限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
9月16日晨6时,徐向前与警卫员启程赴永安村,途经东治镇时,徐向前探访岳父。随后,二人继续前行,抵达永安村时,已是当日下午。
望着蜿蜒山路,徐向前心生诸多感慨,一向寡言的他开始与警卫员细述童年往事,话语连绵不断。
徐向前谈及往事,细数着曾砍柴的山、劳作的地,提及东冶白菜、建安大米、台山蘑菇,话语不断,满是怀念之情。
谈话间,两人迅速抵达了村中小路。步伐不停,继续前行,沿途景致映入眼帘,中心思想未改,用词精准,逻辑清晰。
徐向前儿时常走的小道,虽历经变迁,但大体上他仍能辨认出来。
徐向前欲言小道之事,忽见前方一老人,目光随之被吸引。
老人约莫六七十岁,两鬓已斑白,步履蹒跚。他肩上扛着沉重的大袋子,显得非常吃力,但仍坚定地一步步向前走。
徐向前凝视老人背影,渐感熟悉。他加快步伐,上前确认,这位老人正是他久违的老父亲。
“爸爸。”徐向前难以置信地低语。
老人驻足,审视两位陌生军人,察觉其中一人面善,却无论如何回忆不起其身份。
徐向前对父亲说:“我是象谦。”见父亲已不认出自己,他心中酸楚,几欲落泪。
闻“象谦”之名,老人恍然回神,眼眶中泪水不禁涌出。
警卫员接下徐父肩上的重袋,徐向前紧握父亲手,急切询问。
"母亲近况如何?"
徐父以衣袖拭泪,面色悲戚道:
她在那一年就已经离世。
徐向前深感悲痛。三年前,他率红四方面军破国民党“六路围攻”,未料战场浴血时,挚爱的母亲已离世。
徐向前搀扶父亲归家,步履变得沉重。踏入儿时院落,他望见众多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皆是闻讯从村中赶来的乡亲们。
徐向前的两位住在外村的姑姑到访,随行人众多,将徐家院子挤得水泄不通。
徐向前置身于人群中,从容面对众人的注视,对乡亲们的问题,他耐心十足,逐一详尽解答。
村民们望着温和的徐向前,心存疑惑,传言他成了“匪”,拥有“红发蓝眼”,但眼前景象与之不符,不似传言所述。
老太太直言不讳,问徐向前是否为“怪物匪首”。徐向前笑答:“既如此,你还敢来看我,不怕被吃了吗?”
村民们相视而笑,所谓的“怪物”、“匪首”,不过是他们亲眼看着长大的小银存,无疑。
气氛重归欢乐,笑声连连。徐向前姑姑望着侄儿破旧衣衫,满心怜惜,眼眶泛红。
传闻银存已任共产党要职,何以生活简朴至此?秋日已至,衣着仍单薄,望其保重身体,勿受寒凉侵袭。
这样思考后,姑姑启齿言道:
银存,寒冬将至,你衣物单薄难以御寒,姑姑打算为你缝制一条棉裤,以备过冬之用。
亲人的关怀让徐向前心生暖意,他温和地笑了,眼神中流露出由衷的感激。
姑姑,我担心的是你可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姑姑听后心生疑惑,虽家境贫寒,但赠予一条棉裤之力尚存,何以成为难事?
徐向前语重心长地指出:
姑姑,我们属朱德与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人数众多,数万之众,着装一致。若只做我一人衣物,岂不独暖我身?众人皆应同享温暖。
姑姑聪慧,即刻领悟徐向前之意。百姓虽知八路军与共产党,却了解不深,常误以为他们如国民党般骄奢浪费。
徐向前发言后,乡亲们陷入沉默。他衣着简朴,尽显贫寒,与奢华的阎锡山形成鲜明对比。
阎锡山每次回乡所带物品众多,需用车装载,尽显其阔绰。
乡亲们终于明白,共产党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相比之下,共产党更得人心。
徐向前为共产党赢得了良好印象后,继续推进,谈及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勿惧日本侵略者,民众应团结一致,组织起来,全力支援八路军进行抗日斗争。
徐向前鼓舞人心,其言语犹如定海神针,让惶恐不安的民众情绪得以平复,稳住了局面。
这场大型重逢延续至深夜,众人散去后,徐向前方得空闲,与家人共叙家常。
这些年,徐向前离家,徐家生活尚好。阎锡山因同乡情未扰徐家,仅蒋介石曾派副官询问徐向前行踪,遭徐父拒绝。
徐父赞许道:“象谦,你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徐向前获家人肯定后甚感欣慰,然而随即被失落与悲伤笼罩,思绪转至已故的母亲。
从嫂嫂与姑姑的叙述中,徐向前得知,母亲临终前常呼唤他,却遗憾至逝世都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
徐向前深感悲痛,当晚在母亲灵柩旁站立至深夜,久久徘徊,不忍离开。
徐向前儿时,父亲常因工作在外,唯母亲伴其左右。经年累月,母亲以行动示范,传授他善良、勤劳与关爱他人的品质。
然而,如此优秀的母亲,他却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内心深感悲痛。
徐向前彻夜难眠后,次日整理情绪,前往沱阳学堂,决心着手一项重要事务。
此时,学堂内座无虚席,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人到齐后,徐向前作了专业报告,内容涵盖抗战形势及共产党政策方针。
抗日乃全民之责,国家存亡,人人担当。八路军之力尚不足,需全民参与。将在五台山建抗日根据地,望五台民众积极动员,共赴抗日救国大业。
徐向前慷慨陈词,振臂动员,现场掌声如潮,群众抗日决心倍增,青年踊跃登台,积极报名参军。
徐向前的抗日宣传成效显著,鉴于战事紧迫,他需即刻归队,无法再作停留。
9月20日,徐向前启程返太原,预期归期遥远。然而,仅一个月后,他重返故地,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小道。
十月,中央令八路军一二九师赴太行山抗日,副师长徐向前率七六九团南下,于10月27日抵达永安村附近。
部队干部皆知徐向前乃永安村人,既至此地,遂决定前往副师长家中探望。
徐向前邀请团内干部至家中用餐,安排在午饭时间,以此进行聚会。
徐父见子归,满心欢喜,即刻备下佳肴。虽家境贫寒,仍以莜面窝窝、羊肉山药款待,此乃农家最上乘之饭食。
午饭后,徐向前与家人简短交谈,随即准备离去。徐父满心不舍,身形佝偻,坚持将他们送至村口。
一路上,徐父寡言,泛红的眼眶透露出内心波澜。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此次离别,恐成诀别。
思及此,徐父心生无限眷恋,眼眶中泪光点点。
徐向前未察父亲心意,仍计划着日后抽空再访。他心中默默盘算,期待下一次与父亲的相聚。
徐向前道:“父亲,您先回去吧,我日后定会再来探望您。”
徐父默默点头,未发一言,生怕开口便泪如泉涌。视线朦胧间,儿子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消失在视野中。
这是父子双方最后的相聚时刻。
日军不久后占领永安村,徐父成重点抓捕对象。为避追捕,村民将他藏于寺庙,并定期派人照料,送去食物。
徐父年迈体弱,家乡沦陷与亲人离散使病情恶化。他最终未能等到儿子归来,在寺庙中病逝。
父母相继去世,徐向前未能见最后一面,遗憾至极。他将悲痛转为战斗力量,在三晋大地上英勇作战,多次立下卓越战功。
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徐向前不顾身体不适,始终坚守前线,为山西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深感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痛,遂致力于让家乡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以此寄托心中孝思。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陪伴家人时光增多,尽享天伦。然而,未能见父母最后一面,成为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与伤痛。
徐向前三次返乡的经历,彰显了他作为革命者放弃个人小家,全心全意为大家奉献的家国深情。
徐向前自加入共产党之日起,便深知大丈夫已许国难再许家,这注定了他将对家人有所亏欠。
不仅徐向前,多数革命者也历经家庭破碎、骨肉分离之痛,毛主席亦不例外。他们全身心投入崇高革命理想,为新中国独立解放奉献一生。
他们舍弃个人小利,成就集体大利,功绩卓越,将永载史册。其高尚精神,亦将世代传承,不绝于世。
《先锋队》记述了徐向前三次返回家乡的经历。
共产党员网介绍徐向前,他坚定信念,决心跟随共产党革命,矢志不渝,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