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暴雨已致多人死亡!中国年年防汛,欧美却几乎没有防汛概念

砚台纪实 2024-11-06 09:58:51

文| 砚台纪实

编辑| 王不易

【前言】

西班牙暴雨肆虐,截止目前至少已经有 216 人死于这一次极端天气带来的洪灾中,而且很大一部分的遇难者都来自于巴伦西亚自治区。

西班牙政府也向灾区发起救援,派出了5000名的军人和 5000名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人员对此西班牙首相表示这是和平时期西班牙派出最大规模的武装部队行动了。

这件事传到了我们民众的耳朵了,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毕竟在这些人的观念里,防汛是国家每年都需要的工作。

但很显然,欧美国家并没有将防汛当回事。

而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意大利的人民死亡人数这样多。

那么,防汛为什么只有我们国家重视呢?欧美国家在历史上难道没怎么经历过洪水吗?

打好防汛“主动仗” 筑牢汛期“安全堤”

中国地域广阔,河流众多,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防汛工作成为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每年汛期,国家都会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汛体系,力图最大程度上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一体系不仅体现在政策上,更融入到科技、基建、动员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防汛模式。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24年10月31日 打好防汛“主动仗” 筑牢汛期“安全堤”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防汛工作已经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向更为先进的数字化预警系统转变。

现代气象科技的发展,使得气象部门能够通过高精度卫星、雷达和计算模型,及时获取天气变化的详细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可以较准确地预测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到来,甚至能预判未来几小时的降水量和水位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让防汛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分区域、分时段的精准预警,各地的应急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前部署防灾减灾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与此同时,国家级媒体和地方广播系统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推送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覆盖面广、速度快,为公众应对突发灾害提供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中国的防汛基建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建立起从上游水库、大坝到城市防洪系统的全方位屏障。

大坝和水库在防洪中起到蓄水、调节的作用,使得河流在洪峰期水位不会过高,减轻下游的压力。

以三峡大坝为例,它不仅是发电和航运的重要设施,更是长江防洪的重要屏障,每年汛期都能有效减缓洪峰的冲击。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防汛需求也从大江大河扩展到了城市内涝的防控,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在多个城市陆续展开。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渗水路面、生态绿地、雨水蓄积设施等,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减少暴雨时的积水问题,进而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还开展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修建了地下排水隧道、调蓄池等大型排水工程。

在极端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排水系统能够将城市内部的积水迅速排出,为居民出行和城市运行提供保障。

中国防汛工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全民参与,从国家层面的政策部署到地方基层的组织实施,动员体系涵盖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

汛期来临前,政府会提前启动防汛预案,明确职责,层层落实防汛任务,确保各部门紧密协作,形成防汛合力。

而西班牙的暴雨发生之后,立马就看出了和中国之间的差距。

西班牙“世纪洪灾”

10月末至11月初,西班牙东南部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暴雨引发的洪灾重创了巴伦西亚自治区,造成至少216人死亡,3000多户断电,通讯也受到严重影响。

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压力,西班牙政府迅速行动,派遣数万名军人和警察投入救援,展现出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应急能力。

然而,这次洪灾不仅是一次突发事件,更是一场由气候变化催化的“必然灾难”,揭示了欧洲在防灾抗灾方面的短板和挑战。

信息来源: 光明网 2024年11月03日 西班牙多地遭遇洪灾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极端天气

地中海水温持续上升,使得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暴雨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气象学家指出,巴伦西亚8小时内的降雨量高达491毫米,超过过去20个月的降水总量,这一罕见的气象现象与地中海水温升高密切相关。

温暖的海水在遇到冷空气时,容易形成强降雨甚至暴雨,这次洪灾正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此前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地面土壤硬化,难以吸收骤降的雨水,从而加剧了洪水的规模。

信息来源: 鲁中晨报 2024年11月04日 西班牙216人死亡!4名大佬同时失踪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欧洲逐渐显现,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气温上升,地中海地区旱涝循环的风险正在增加。

这意味着,干旱和洪灾交替出现的频率将提高,给当地的农业、城市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未来,欧洲各国将不得不面对这种不可预测的极端气候,寻找更有效的适应措施。

面对此次洪灾,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当地时间11月3日,国家气象局在巴伦西亚自治区发布了红色警报,提示居民提前采取避险措施。

政府向手机发送警报通知,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然而,由于降雨来势汹汹,不少居民在收到警报时已经身处地下停车场和低洼地区,未能及时避险,这也暴露了防灾信息传播的滞后性。

与此同时,西班牙政府紧急调派了数万名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前往灾区,这是西班牙和平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包括5000名军人、5000名警察和国民警卫队成员在内的多支救援力量迅速集结。

数千名志愿者自发加入清理废墟、分发物资的队伍,他们携带铁锹、扫帚等工具,为受灾居民提供食物和水,帮助他们清理家园,这场灾难不仅展示了政府的应急能力,也展现了民众的团结精神。

这场洪灾不仅对普通民众造成了巨大影响,还波及了西班牙的商界,洪水导致的失联人员中,有四位是西班牙知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

包括清洁产品公司The SPB的创始人米格尔·布尔戴奥斯和运动服装品牌Luanvi的CEO文森特·塔兰松。

这四人失踪后,社会各界迅速聚焦于这一事件,其影响波及化工、运动服装、教育等多个行业,引发了市场的震荡。

尤其是作为行业领袖的他们失联后,可能会影响相关企业的运营,甚至对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虽然西班牙的前期预警工作并不十分到位,但是后续的救援工作也能看出是下了功夫的,不像老美,他们可真是十足的“资本家”。

飓风肆虐折射出美国基础设施薄弱弊端

今年飓风“海伦妮”和“米尔顿”接连袭击美国南部多个州,佛罗里达、佐治亚、北卡罗来纳等地受灾严重,200多人丧生,损失难以估量。

然而,飓风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灾害,更在美国政坛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共和党前总统特朗普借此抨击拜登政府的救灾不力,将灾难的救助问题政治化,引发了公众对救灾资源分配、应急管理和政府效率的广泛讨论。

在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救灾工作,向受灾地区提供食品、水、医疗物资等应急援助。

然而,当飓风“海伦妮”过后,许多受灾民众对FEMA提供的援助金额感到不满,尤其是每户750美元的补助标准,与飓风带来的损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对此,特朗普批评拜登政府在对外援助方面花费巨资,却未能满足国内灾民的基本需求。

他指出,乌克兰援助金额远高于灾民的补助,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人质疑联邦政府的优先顺序。

特朗普的批评在一些摇摆州引起了共鸣,尤其是那些直接受灾的选民,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优先考虑本国民众的利益,将更多资源投入国内救灾。

然而,拜登政府则强调乌克兰援助是出于国际责任,而国内的救灾补助是依据受灾户需求发放的,试图淡化两者之间的对比。

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完全平息民众的不满,反而在灾难情境下激化了资源分配的敏感问题。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 2024年10月09日 特朗普批拜登政府:750美元给飓风灾民,近3000亿美元给乌克兰

在现代社会,灾难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空前提升。美国各大媒体在此次飓风救灾中不仅承担了新闻报道的责任,也成为政党舆论战的关键平台。

美国媒体以“今日俄罗斯”等为代表,详细报道了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争议,为民众提供了不同的观点选择。

与此同时,媒体在应对虚假信息方面也面临挑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声称政府隐瞒了受灾情况,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救灾效率的质疑。

信息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24年10月18日 美媒:飓风肆虐折射出美国基础设施薄弱弊端

在飓风的摧残下,灾区民众渴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然而,在救灾的关键时刻,政党之争和虚假信息却让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这场灾难揭示了美国灾害应对体系中的深层问题,促使人们反思政府、企业和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责任和角色。

结语

西班牙的这场暴雨洪灾,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每个国家对于极端天气时候的应对方案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相对比那些没有前期做警示、后期不愿做救援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所做出的防护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通过这些对比,中国也用自己的防汛经验证明,在面对极端天气的时候,防灾的意识和系统性的防御措施非常的重要,这些才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

0 阅读:13

砚台纪实

简介:何来人间惊鸿客,只是尘世纪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