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骆有德的长子骆加明随部队开赴战场,随后,居住在边境的骆有德也报名参加了支前民工,做起了在烈士陵园为烈士挖墓坑和清洗安葬烈士遗体的工作。
骆有德出生在云南省屏边县的三角寨村,以种地为生,妻子为他生下三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平淡,可其乐融融,幸福安宁。
1978年,这样的安宁却不复存在了。
我们曾帮助过的邻国越南开始莫名排华,在大批华人无奈返回国内后,越南开始对我边境进行挑衅,嚣张到打死打伤我边境百姓数百人,进而入侵我国领土160余处。
这段时间,骆有德经历了无数次胆战心惊,看到过很多次流血事件,村里的白事已经超越了正常死亡。年轻人对此,怒火中烧,激起保家卫国之心,纷纷参军入伍,对此,长辈们都举双手赞成。
骆有德的大儿子骆家明20出头,正值青春热血,他毅然报名参军,担起了保家卫国的一份责任。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骆加明作为第一批前线作战的战士,跟部队开赴战场。随后,骆有德也积极报名,成为了第一批支前民工。
支前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担任着战时勤务的工作,及时弥补了战时军队保障人员的不足。和骆有德一起报名的支前民工,有的负责物资运输,有的负责运送伤员,有的负责道路维护和抢修,还有的负责工事构筑,而骆有德却争取到了一份特别的工作,那就是在烈士陵园为烈士挖墓坑和清洗安葬烈士遗体。
第一天挖墓坑,骆有德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在这里集结,大家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大声喊道:“烈士陵园见!”
大家微笑着互道保重,随即渐行渐远。
骆有德看到的虽然都是一张张笑脸,可他听着那句话就心酸。全是朝气蓬勃的娃娃,却提前将生死看淡,他一边挖一边流泪。
远处响起了“轰隆隆”的声音,打起来了,接到命令,骆有德和他的工友们纷纷赶往一个个有泉水的水泥台子。
第一批烈士从前线运了回来,浑身裹满了泥浆,根本看不清谁是谁。在边境线上长大的骆有德,早就见惯了生死,可当他看到这一幕时,内心里却生出无限的伤悲:
他们都还那么年轻,有的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却永远留在了这里。骆有德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们跟自己的儿子一般大,远方的父母收到消息时该有多么的心痛。
骆有德不敢再往下面想,上级下令道:“前方战事紧,必须抓紧时间赶快洗。”
骆有德不敢怠慢,他开始清洗第一个烈士的遗体。每洗一处,他都尽量小心和轻一些,他不想再“弄疼”他们,骆有德一口气清洗了9个烈士的遗体。
天快黑了,前线依然很激烈,紧接着,下一批烈士又被运了回来,骆有德又开始了他的“工作”。
他和工友将一名烈士轻轻抬起放到水泥台子上,一眼就看到了烈士的侧脸。骆有德身体一颤,脱口而出:“这咋像我家大儿子?”
旁边的人是一个村的,他们早就认出了这个烈士是骆有德的大儿子骆加明。清洗到自己儿子的遗体,这谁都受不了,大家赶紧说道:“骆大叔,这不是,十八九岁的小孩子,都穿一模一样的军装,看起来像,其实根本就不是,你认错了。你先休息一下,让我们来洗。”
听大家这么一说,骆有德也没再吭声,他也没有去休息,而是走到旁边一处水泥台子接着洗。
都是一个村的,民工们也不会撒谎,一边洗一边哭。骆有德看见了,又走过来问道:“是不是我家小孩?”大家又将他拉了回去,说道:“不是不是,走走走,你那边还没洗完呢。”
这一次,骆有德没有听大家的话,他没有退回去,而是直接走到了烈士跟前,仔细地看起来......
战争真的很残酷,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只是看着熟悉,却根本认不出来了。为了进一步确认,骆有德伸手去烈士的布袋探了探,掏出了一封遗书,上面的落款清晰地写着:“三连三班班长骆家明”。
自从儿子参了军,已经太久没有看到他了,没想到这一次相逢,竟然是以烈士的身份,骆有德瞬间泪如雨下。
那天,他和民工们一起安葬了十多个烈士,完了以后,他没有回家。
骆有德提了一瓶酒,来到大儿子的坟前,他就坐在边上,哭不出声,一坐就是一整夜。
骆有德不敢把大儿子牺牲的消息告诉妻子,他怕她扛不住。为了不让妻子看出端倪,那段时间,他总是借故不回家,尽管烈士陵园离家只有不到一公里。
白天,他依然清洗烈士遗体,晚上就去到儿子的墓前,整夜整夜地守在哪儿,倚着墓碑伴泪而眠。
部队终于凯旋了,骆有德高兴地笑了,但同时他又犯了难,儿子牺牲的事儿再也瞒不住妻子了,因为“烈士证明书”直接寄到了家里。
拿着那张烈士证,骆大妈崩溃了,骆有德赶紧上前安慰,并告诉她自己早就知道了。骆大妈失控了,她一边捶打着骆有德,一边骂道:“老头子,你是个狠人啊,儿子死了,都不告诉我,我是他娘啊!最后一眼都不让我看!
他在哪儿?你带我去看!”
无疑,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再坚强的父母,也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然而骆家的故事却并没有到此终止。
战争还在继续,骆有德白天都在水泥台子,晚上就去烈士陵园陪一会儿子才回家。没过多久,他和妻子商量,又把女儿骆加媛送进了军营。
上级考虑到他们家的情况,便悄悄将骆加媛派去了重庆工作。
骆家只剩下了两个儿子,哥哥的牺牲激励着二儿子骆加平,他也想像哥哥一样保家卫国,可打小他身体就不好,这一愿望也就落空了。
1984年,两山轮战正式打响,骆有德和妻子又把小儿子骆加发送进了部队。骆加发和他的哥哥一样,勤奋好学,训练刻苦,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很多战斗技巧,在实战中也立下了许多战功。
1984年4月30日,我军开启了者阴山骑线拔点作战,双方激烈交火。在战斗中,骆加发壮烈牺牲。他身中七弹,击毙了七个敌人,几乎是击毙一个他自己中一枪,一共七枪,最后壮烈牺牲在者阴山主峰的高地上。
者阴山成功收复,骆加发被追记一等功,安葬在西畴烈士陵园,时年只有19岁。
这样的消息实属让人悲痛,可骆有德夫妇表示他们并不后悔,因为他们的孩子死得光荣,死得伟大。
这就是,危难时刻,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从来不缺英雄的原因。
虽是两个农村老人,可他们也知道生命的宝贵,也知道亲情的温暖,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将三个儿女送上了战场,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心态!
当被问到爱国时,老人很质朴,他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他只知道“没有国哪有家?”
一门双烈士,骆家的故事感人致深。
千军万马中,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对于家人而言,他们却是唯一。
致敬所有保家卫国的战士,致敬所有战时的支前民工,致敬我们伟大的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