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健次李兰迪现偶剧《滤镜》挺新鲜的,女主获得那个能变身的神奇手镯,可以变成美女老虎铜人,30集腾讯独播,首更3集连更7天,拼图形式的追剧日历,中学时期的青春误会,职场的再次相遇,多视角看同一故事,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蛮有看头的。
现在的现偶剧好像都很脸谱化,就跟网上的美颜滤镜一样千篇一律,让人看得都有点麻木了,不过这部檀健次李兰迪主演的《滤镜》倒是有点特别的东西在里面,因为它的核心设定就是女主角意外得到了一个神奇的手镯,这个手镯听起来好像不是普通的饰品那么简单,它居然可以根据指令变换不同的样子,甚至还能修复脸上的瑕疵,简直就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美图秀秀或者换装秀一样。
我觉得这个设定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把现代人对外表的执着和对美的追求具象化成了一个魔法道具,这种设定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比如灰姑娘的水晶鞋或者美女与野兽里面的魔法玫瑰,只不过现在是放在都市背景下的现代版魔法道具。
檀健次从古装剧和悬疑剧跨界到现代偶像剧,这种转型也蛮常见的,演员都想尝试不同类型角色来丰富自己的演艺经历,避免被观众和市场定型在某一种角色上面,从长远来看这对演员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不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神奇的手镯居然会因为打雷而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这个小设定反而增加了一种现实感,毕竟魔法道具如果太完美了反而不符合现实逻辑,有点技术故障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度更高一些。
据说女主可以通过这个手镯变成美女,甚至可以变成老虎或者铜人,这种夸张的设定让我想起了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感觉剧情会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发展和笑点,至少从概念上来说很容易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虽然30集的长度在现在动辄六七十集的电视剧中算是比较短的了,但其实我觉得这种节奏紧凑的剧集更适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毕竟现在大家的时间都比较碎片化,很难有耐心追一部特别长的剧。
我特别好奇的是女主为什么会得到这个手镯,以及这个手镯背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来历或者故事,这些应该会在剧情中慢慢揭示出来,也是吸引观众继续追下去的一个悬念点。
这部剧还设置了一个有趣的背景,就是女主角在中学时期就暗恋男主角,但她的表达方式实在是太奇怪了,一会儿在男主面前单手捏碎一个核桃,一会儿吃男主不喜欢的内脏,一会儿穿男主讨厌的荧光衣服,这些行为在她看来可能是展示自己的魅力或者特长,但在男主看来却像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骚扰甚至是霸凌。
这种误会设定很有意思,也很生活化,因为现实中确实有人会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意而做出一些让对方感到困扰的事情,尤其是在青春期那种情感懵懂的阶段,这种情况更是常见。
从男主的角度来看,一个总是在自己面前做一些令人不适的事情的女生,确实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想要避而不见,这种心理反应也是很正常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和底线。
长大后女主去应聘男主的公司又受到了羞辱,然后在校友会上男主还拍了她丑妆容的照片,这些经历让女主认定男主是一个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美的肤浅之人,所以她称见她内心的怨念有多深。
但有趣的是,站在男主的角度看,他想要女主(变美后)帮忙宣传产品并不是因为只在乎她的外表,而是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这种职场上的决策和个人的价值观其实是两码事。
这种多视角叙事的手法很好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眼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滤镜》这个剧名的绝妙之处,每个人都戴着自己的滤镜看世界,看到的未必是客观的真相。
女主角这种极端的表白方式让我想到了很多校园故事或者漫画中的桥段,那些因为害羞或者缺乏经验而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的少男少女,这种青春期的懵懂和尴尬其实是很多人共同的回忆。
其实仔细想想,女主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很奇怪,但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真诚和勇气,至少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哪怕方式不太对,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有多少人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呢。
假如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手镯,能随时变换外表甚至变成不同的物种,那会带来哪些有趣的体验和麻烦呢,我想很多人肯定都会忍不住好奇心去尝试各种变身,这种超脱现实的能力确实充满了诱惑力和可能性。
但同时,这种能力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比如剧中女主变换不同身份在工作中偷溜到小房间换装,导致同事们认为她工作偷懒却能转正,这种误会虽然在剧中可能会以幽默的方式呈现,但其实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职场问题。
站在女主的角度,她觉得自己变换不同身份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反而被人指责偷懒,这种委屈和无奈也是现实中很多人会遇到的情绪体验,尤其是那些付出没有被看见的人。
而女主还怀疑同事们只是因为她变身后的美貌而对她好,这种心理也很真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安全感,怀疑他人的善意是否只是因为自己的外表或者其他表面因素。
这种变身能力其实是对我们现代社会一个很好的隐喻,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是都有点像剧中的女主吗,在不同平台展示不同的自我,用美颜滤镜包装自己,精心设计朋友圈,只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现实。
当一个人习惯了用不同的面具生活,真实的自己反而可能变得陌生,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是很有深度的心理议题,不知道剧中会不会有所探讨。
另外,这种变身能力也会引发一些哲学思考,如果外表完全变了,那内在还是原来的自己吗,这让我想到了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虽然形态各异,但本质上还是那个孙悟空,这种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很值得深思。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设定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外表的过度关注,以及人们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很多人会通过改变外表或者获取他人认可来寻求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滤镜》这部剧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手法,一个故事从女主角视角讲是一个版本,从男主角视角讲又是另一个版本,而旁观者如同事或者观众看到的又是第三种情况,这种立体化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真实。
这种叙事手法让我想到了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同一个事件因为不同人的立场和感受而有完全不同的描述和理解,这种主观认知的差异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例如恋人之间的争吵,双方往往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但实际上两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感受,都不是完全的对或错。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和判断,所以不同人看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滤镜》这个剧名起得非常好,精准地点出了剧的核心主题,就是每个人看世界都戴着自己的滤镜,这些滤镜可能是由个人经历、性格、价值观、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它们影响着我们如何解读周围的事物和人。
这部剧通过女主角获得神奇手镯变换外表的奇幻设定,其实是在探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这种看法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关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认知偏差和信息茧房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信息,只相信符合自己既有认知的观点,这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越来越大,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通过《滤镜》这样的作品,或许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认知偏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
《滤镜》这部剧的魔幻设定虽然离奇,但从剧情描述来看,编剧似乎在尽力让这些不合常理的设定在逻辑上自洽,这点确实挺难得的,因为很多奇幻作品往往会为了奇观效果而牺牲逻辑性,结果就是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或者觉得剧情太过牵强。
比如手镯在打雷时会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这个小设定虽然看起来是个笑点,但其实是在为魔法道具设置一个合理的限制,让它不至于太过全能而导致剧情没有冲突和悬念,因为一个无所不能的道具会让故事失去张力。
当主角拥有超自然能力时,一般都需要设置一些规则或限制,否则故事会失去悬念和戏剧性,就像超人有氪石弱点,精灵使用魔法会消耗魔力一样,这些限制是为了平衡故事的发展和增加冲突的可能性。
女主能变成美女、老虎甚至铜人这种设定虽然夸张,但也有内在逻辑,可能每种变身都有特定的用途和场景,比如变美女去参加重要场合,变老虎应对危险,变铜人可能是为了不被认出来或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多视角叙事也是增强逻辑性的一个手段,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理解,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合理,而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或者善恶对立,这种复杂性更接近现实生活的真相。
这种魔幻但又不失逻辑的设定其实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它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超自然元素,但这些元素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则和合理性,这使得故事既有想象力又不至于太过荒诞。
《滤镜》这部剧的编剧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奇幻与现实,让观众在享受奇幻设定带来的新鲜感的同时,又不会因为逻辑混乱而出戏,这种平衡是很多奇幻作品最难做到的一点。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描述中剧情又搞能做到这三点确实很不容易,既要有创意的奇幻设定,又要有幽默的表现形式,还要保持逻辑的自洽性,如果真能做到的话,确实值得期待。
说到这部剧的播出安排,腾讯视频全网独播,会员连更7天,首更3集,这种策略也挺值得关注的,因为现在各大平台的播出策略都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寻找最能吸引用户的方式。
首更3集的做法很聪明,因为观众可以通过前三集快速了解剧情设定和人物关系,判断这部剧是否合自己的口味,值不值得继续追下去,这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观众来说很实用。
连更7天的安排也很吸引人,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追剧追到一半突然断更的痛苦,知道至少有7天的连续更新,观众会更愿意投入时间和情感去追这部剧,而且七天更新完14集,基本上已经过半了,这时候观众的观剧惯性也就形成了。
不过5VIP抢先看1集这种设置就有点让人疑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会员看到某一集时,付费更高的会员已经能看到下一集了,这种差异化服务是否会影响观剧体验,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追剧日历采用拼图形式的设计很有新意,每个天数还有不同的图表可以猜测剧情,这增加了一种互动感和期待感,让追剧变成了一种解谜游戏,这种营销手法很适合年轻观众的喜好。
这种播出策略会对观众的追剧体验产生什么影响呢,我想应该是正面的,因为它既满足了观众想一次看个痛快的需求(首更3集),又保证了一定时间的持续供应(连更7天),同时通过拼图形式的追剧日历增加了追剧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这种策略也反映了平台对这部剧的信心,因为通常只有对内容质量有信心的剧才会采用这种相对密集的更新方式,希望《滤镜》不会辜负这种信任,真正带给观众一次愉快的观剧体验。
30集的总量也是比较合理的长度,既不会因为太短而让人感觉故事未充分展开,也不会因为太长而拖沓冗余,正好能完整讲述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这对于现代观众的口味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我特别想说说这个拼图形式的追剧日历,这个创意确实很新颖,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还增加了观众追剧的乐趣和参与感,每天解锁一块拼图,看看能否猜到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这种互动方式会让观众更加投入和期待。
这种拼图追剧日历可能暗示剧情本身也是像拼图一样,每集都是一个碎片,最终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叙事结构很有深度,能调动观众的思考能力和参与感,而不是被动接受线性叙事。
从营销角度看,这种方式也很聪明,因为它制造了讨论点和话题,观众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对拼图的猜测和解读,从而增加剧的曝光度和讨论热度,这对于提高剧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有帮助。
每个天数还有不同的图表可以猜测剧情,这意味着制作方对剧情走向是有清晰规划的,而不是边拍边写那种即兴创作,这也侧面反映了剧集制作的专业性和完整性,至少在前期策划上是下过功夫的。
我猜测这些拼图可能代表了剧中不同的场景、情节或者人物关系,当所有拼图连在一起时,可能会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或者揭示某个重要的剧情转折点,这种设计很有创意,也增加了追剧的悬念感。
从观众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拼图式的追剧方式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完成感,每解锁一块拼图就像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心理反馈会促使观众继续追下去。
不知道这些拼图是否还会与剧中的某些情节相呼应,比如女主用手镯变身的不同形态,或者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同一事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设计就更加巧妙了,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总之,这种拼图形式的追剧日历是一种很有创意的宣传和互动方式,它不仅能提高观众的追剧热情,还能增加剧集的话题性和讨论度,如果剧情本身足够精彩,那这种方式会更加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