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雅•美术人物志」于明|散谈观念

易雅艺拍 2019-02-12 13:09:29

于明,1984年生于河北故城。2012—2014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梁占岩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吴冠中艺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信仰的灵光》215 x 250cm

散谈观念文 / 于明

 ▲《写生作品 》138cm x 69cm

旧观念很难被消除。对待同一个明显的道理,有理性的人或许会接受,但是换成缺乏理性的人,则很快会被他无意识的自我带回原来的观点。————古斯塔夫·勒庞

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不自觉的处在一种快速吸收和快速改变的节奏里,这使得我们逐渐要丧失掉“慢”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生怕赶不上而处在一次次“亢奋”的追赶中。乐此不疲的抓着一副副皮囊,慰藉空洞的内心,而忘记了外在需求与内在感受的深切关连。错误的观念很可能形成于这种肤浅的关照里,很难被引导和改变。

 ▲《写生作品 》38cm x 46cm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时髦的观念”。这类观念,因为环境影响而产生,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然而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很少能够发挥持久的影响。

如同我们今天不自知的攀附在水墨的表像形式下,毫无本体认知意识。一切有价值的实践或者说有生命力的观念,都应该建立在有本体认知的基础上,外在形式的承载能力不能以自我麻醉的状态“苟延残喘”。核心观念的形成除了本体认知也需要外在经验的滋养。外在经验对自我感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的本体认知观念,没有外在经验的滋养,很容易被“小我”的心灵按摩所麻痹,作为一种“意识惰性”不再接受有价值的外在经验,同时以“真我”为借口回避问题。

 ▲《粉黛罗绮》 34cm x 46cm

艺术不是非彼即此的教条主义,外在经验所提示的诸多思考方式所具有的深层意义,因为快速而不被发觉。时代语境的肤浅和躁动下,绘画被赋予了各色各样的”范畴概念“。在我们对传统和现世的关照里这种”范畴概念“会影响独立观念的形成 ,本体认知能力的肤浅难以掌控和消化相关因素,想要明白的和想要得到的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隔绝了意识层面的感知。同时实践过程中对于艺术的整体节奏把握会因人而异,这种节奏不应该被外在经验的滋养和提问所破坏,个体认知为主导才具有形成有效内核的可能。

 ▲《华年》34cm x 46cm

也就是说对个体认知的关照是作品具有 “气质”的基础,处在他人生命认知的思考中,其实是越来越没有归属感,也许能满足于短暂的自我慰籍,似乎找到了被认知的某个点,然而可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失去了很多独立的认知体验,更无生命力可言,它只能是一种附着物,核心价值无从谈起,也根本没有资格谈起。

散记2018

 ▲《满庭芳华》68cm x 17cm x 4

逸笔草草是一份精致。

笔墨应该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层面,物质形态需要勤奋也需要感悟,而精神形态的体现需要直通心性、真实流露的才情。

拙不是笨,不是墨守陈规,拙是对熟练技术不屑一顾的张扬性内敛。

 ▲《春闺闲集图》 34cm x 138cm

简单的将当代性看做是对当下的关注是缺乏感受力的体现,当代性只是相对而言,不能成为单一的衡量标准,真诚才是永恒不变的评判基础。如果对那部分生活没有真切的感受,就别无病呻吟的贴现实的冷屁股!

 ▲《绮怀》17cm x 23cm

 ▲《凤求凰》17cm x 68cm

人的良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抛弃,不是说与我们的好恶或者追求有差别我们就否定,无论我们画的多么有才情,我门都没有权利否定别人的艺术追求,有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坚持的是对的,别人就一定是错的吗?任性不见得都是态度,还可能泯灭良知。

▲《清风》68cm x 46cm 

绘画就是打开式的,包括图示,不应有那种惯性思维的影响,可以由着性子整,但不是以没有控制和回避问题的方式进行,意识上要有。

临摹的重点不是临的有多像,还原了临摹对象几分。从临摹当中我们得到的应该是分析画面元素与获知信息点的能力。临摹能力的提高重点不是更接近原作了。而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提升了全面认知作品的能力。

 ▲《清秋》17cm x 68cm

很多东西我们骨子里是有的,可是我们太着急把他展开,有点急功近利,就像城市拆迁和这个时代的步伐一样太着急了,丧失和不成熟的地方太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去改造是更加痛苦的,所以造成了回避和遮盖。时间久了越是遮蔽问题就越是被放大,光鲜亮丽几年,到头来千疮百孔,咂摸不出半点味道,只不过是浪费了些许的光阴于潮流穿梭之中,反应在作品上就是空的,徒有其表,零零散散,没有压进去和涌出来的厚度和与力量。

▲《闲戏图》46cm x 34cm 

绘画的过程中逐渐打开了意识层面的一些认知,你从思想或内心中有了一些对你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是别人没有的,这是你能够挺直腰杆做你自己的一种品质。

 ▲《清幽》17cm x 68cm

绘画不是去别处寻找更多的认同感,而是自我对世界认知的传述。

传统不是被某个人或某一群人定义的,传统是一种腔调,一种态度,不是一笔一墨,一种图示。传统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不应成为狭隘的遮羞布。

 ▲《满庭芳华》34cm x 138cm

▲《双姝图》17cm x 68cm 

重要展览

 ▲《写生作品 》35cm x 45cm

2018 对话/中国书法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北京

2017 秋风相和--当代新文人画名家雅集 北京

2016 矩阵—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国际巡回展

2015 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写生作品 》65cm x 45cm

2015 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徐州

2015 墨破纸阵——大美墨韵当代青年画者隐迹立形展 济南

2015 墨言——《中国画收藏》优秀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青州

2014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十周年成果精粹展 北京

2014 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

 ▲《写生作品 》58cm x 45cm

2014 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包头

2014 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美协)哈尔滨

2013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抚顺

2012 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宜兴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