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只了解一些名词概念,对整个政经逻辑也缺乏信任,其实整个马克思主义庞大且完备,它的底层架构是哲学,而非凭空产生。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大多是结论,而非论证过程,就会导致我们不清楚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就绕不开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在哲学的发展和批判过程中逐步走向马克思。
我希望以我有限的能力解释这个过程。
人类的困惑在很早以前,人们就意识到用看、听、嗅、触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我们所观测到的世界是由声光味感等感觉形成的,那么,是否多一种器官就对世界有多一分了解?假如我们只有大脑存在,是无法通过感官刺激来分辨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庄子也发出过疑问:“是我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我?”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只有我在思考这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其他一切都值得被怀疑。
对世界的怀疑用游戏比较好理解,在游戏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画面是实时渲染出来的,走到哪里才渲染到哪里,虽然我们看到游戏世界里有花有草有空间感,但这只是一张张画面叠加而成的错觉,在你没有走到的地方,都是一片虚无。
人类该怎样理解这个世界?
康德的启蒙哲学康德认为,即使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但是观测到的现象也是“真实的”,面包能填饱肚子,衣服可以御寒,这个逻辑关系是真实的。即便我们是代码创造出的角色,但穿戴装备能提升数值,这也是真实的事实,自然定律在人类历史中从未发生过改变,那么现象界就不是虚无。
我们感官能认识到的,康德称为“现象”,在现象背后,有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被认知的,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苹果”是由颜色、重量、味道等感官概念集合成的,经过大脑处理为一个整体的形象,苹果其他的属性我们无法认识的。
“苹果”这个事物是通过先天的时空感和后天的经验总结认识的。时空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认识事物都要把它处理为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而且只能以这种方式认知。经验就是感官分类再进行逻辑推理,比如“水果”或者“苹果”不是指某一个,而是某一类。
如果超出这个范畴,我们就无法正确认知了。我们现在知道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但超过了人类的认知边界,无法在脑海里形成具体形象,其他微观粒子更是如此,只能用数学描述其状态。
康德通过给知识划定界限,区分出本体与现象。在知识的领域,是自然规律在做决定。而在不可认知的领域,则需要人的道德,人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在这个信仰指导下的实践能够去探索的地方。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黑格尔延续了康德的思想,但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康德把脚步停留在了可知与不可知的分界线前,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黑格尔指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但知识是根据对象而形成的,因而在比较考查中双方若不相符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符合对象。比如光速不变被证明,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不再是绝对的。在关于时空的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中,知识改变了,对象亦随之一同改变。于是在意识的比较考查中,不仅知识改变为新的知识,对象也变成了新的对象。
所以知识和对象不是对立的,而是处于同一个系统中,意识根据自身中知识与对象的差别所进行的自我批判。黑格尔认识到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自我批判的运动过程,正是通过发生在意识中的知识与对象之间的辩证运动,将康德的“批判”改造成了意识(理性)的自我批判。
在这种自我批判中,不仅知识经受着批判,对象也同样经受着批判,而且批判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消解了批判的非批判性,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消解了自在之物的自在性,自在之物不会永远是不可知的,可知的知识范围在不断扩大,人类的认知边界在不断向前。这种批判不是我们站在认识之外进行的,而是认识自身的辩证过程。
这个“自身”被黑格尔叫做“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包罗世间万象,自然的、精神的,抽象的、具体的,曾经的、未来的都被囊括其中。一切事物都是从中产生,从对立到统一不断发展自我觉醒。“绝对精神”的行进路线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由较低的民族到自由较高的民族,世间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
黑格尔特别强调自否定,这是一种最深刻的否定,不是别人否定你,而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正是在自否定的过程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自我与自在之物,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最终实现了同一。这一套充满了辩证色彩的哲学就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黑格尔本人把它叫作“绝对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批判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用思辨的语言,重新述说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世、亚当失乐园、基督救赎,以及人类在圣灵(即精神)感召之下重返乐园的故事,思辨哲学不过是思辨“神学”。
黑格尔哲学的奥秘就在于对主词和宾词关系的颠倒,即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关系的颠倒,尤其是对上帝与人的关系的颠倒。因此,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性的批判”就是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在黑格尔那里,神就是精神,上帝就是绝对精神,只要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改变为“上帝”,黑格尔哲学就与基督教所讲的故事没有差别了。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中的神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体现。宗教中属人的本质都是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非精神,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把人的精神解释为抽象的理性、意志和爱。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自然领域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说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何为实践?再次回到康德,重新认识一下“实践”。
通过看听等感官去认识世界本身就是在“实践”,但这种实践是有限的、静态的,只是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当有一天发明了显微镜看到细菌,发明了火箭可以飞上外太空,这种实践是主动的,趋于无限的,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人类的知识理念也极大更新。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基于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缺陷的扬弃。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对世界的二元分立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即二值逻辑的传统。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经验世界是感性的、变化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不变的、真实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与理念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他们根据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在此岸的经验世界和彼岸的理念世界之间划了一个鸿沟,二者永远不能逾越。执着于此岸的哲学只承认经验,认为经验之外没有真理。执着于彼岸的哲学只承认理念,认为理念之外都是假象。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两个相互对立的认识论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
事实和价值的矛盾在认识论范围内就成了二值逻辑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笛卡尔和康德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找到能够沟通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桥梁,最终走向了二元论。笛卡尔把世界划分为实体和心灵,但是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最后不得不在实体和心灵之上搬出了上帝。康德看到了经验世界中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并把它们归结为人类认识活动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最终希望通过实践解决上述矛盾。但康德的实践仅指道德实践,被分裂的现象界与物自体之间的矛盾仍然被搁置。马克思正是引入了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范畴,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的桥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西方哲学的难题,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从事实走向价值、从经验走向理念的主体性活动,是通过对“实有”的物质性否定走向对“应有”的物质性肯定的过程,其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真”和“善”的实践性统一。
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前进的真正动力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找到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锁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完成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了。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不同于以往的唯物主义,曾经的唯物主义定义是物质为世界本源的,唯心主义是以精神为世界本源的。恩格斯重新做了定义,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否认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的是唯心主义。因为我们无法把肉体和精神作出切割,无法把精神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思辨,一旦对精神开始研究,不可避免进入抽象的唯心领域。
马克思认为人是物质和精神具有高度统一,人就是活生生的人,既有高尚的品格,也有卑劣的道德,既会屈服于肉体的苦楚,又会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凭借精神无法直接创造物质,但物质可以影响精神。
精神虽然不能决定物质,但人可以凭借主观改造物质世界。人类历史就是物质资料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的目标就是摆脱异化实现自由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每一个时代都确实地带给了人最大的痛苦和最沉重的剥削,但历史的进程最终会发展为人摆脱“低效率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这可以直接称为人的解放。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寻求解放的发展史,从自然中解放,从社会中解放,从自身中解放,只有解放所有,才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未来社会的目的性价值。
而后马克思将目光转移到人的社会领域,只有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确立过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消灭现代私有制,使人摆脱异化,把劳动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第二,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说:“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第三,要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现实的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发展自己,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这个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这样人的解放才得以实现。
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书写下最宏大的诗篇,工整优美,逻辑严谨。于是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追求人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之后,由列宁、毛主席等伟人继续革命征程,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续写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深入我们这个民族,深入每个人的骨髓。
最后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以超越它对人的束缚,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接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称为“共产主义者”。
和全世界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仰的人,我们都叫做“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