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眼里,臭水沟不仅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并且上面布满了各种污秽之物,让人避之不及。
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这哪里是臭水沟?这明明是隐藏在黑泥之下的“金矿”,上面的污秽是窃取财富的密钥,而那刺鼻的臭味是散发着“金钱”的气味。
这一切,只因为臭水沟中隐藏着一条“暴利黑产”,靠着捕捞臭水沟中的一种虫子,一晚上就能狂捞100斤,一斤可卖40块,一晚上可以赚取数千元,有些人甚至依靠这条产业链,短短数月时间,就可以轻松买车又买房。
他们捕捞的虫子,就是民间常说的红虫,而这条“黑产”,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加疯狂,也更加“暴力”。
红虫,学名叫摇蚊幼虫,与常见的蚊虫同源,而红虫只是幼体状态,主要生活在淡水水域,由于其通体是红色,因此在民间才有红虫的叫法。
红虫个头不大,一般只有1-3厘米,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红虫避之不及,因为红虫大多生活在一些肮脏的环境中。
主要原因是红虫嗜好富营养水体中,而一般的富营养水体,大多是排污口、臭水沟等水体污染严重的区域,而这样的环境就是一般人眼中的臭水沟,或者是野外一些流动性不强的野河。
这样的水体环境一般都富含藻类和有机物质,而这些正是红虫的食物,越是富营养水体,藻类和有机物质就越多,给红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因此,在大多数眼中,越是肮脏的臭水沟,那么水面之下的红虫也就越多。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钓鱼圈里瞄上了红虫,而由于其上鱼率极高,成为了钓圈中的“明星”存在,被称为钓鱼界的“核武器”饵料,钓友们几乎对红虫爱不释手,特别是野钓鲫鱼的时候,其上鱼率不是其他饵料能比的。
另外一方面,红虫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含量高达41-62%,脂肪含量却很低,不足3%,深受各种鱼虾蟹的喜爱,有鱼类“蛋白质棒”的说法,投放红虫的鲫鱼,生长速度比普通饲料提高30%,肉质紧实度提高了25%,因此,在养殖业也深受欢喜。
红虫之所以受到各种鱼虾的欢喜,一方面是其独特的腥香气味,这是因为红虫体表会分泌一种独特的信息素,这种腥香味对鱼类,特别是鲫鱼有着致命的诱惑力,曾有人做过实验,在同等环境下,鲫鱼对红虫的反应强度,是蚯蚓的6倍之多。
而在冬季低温的时候,这个时候鱼类活动减少,一般的饵料无法勾起鱼类进食的欲望,导致上鱼率大降,然而,红虫是少见在低温水域,上鱼率依然很高的饵料。
另外,红虫存活时间长,即便被鱼钩穿刺后,仍然能够在水中存活数小时,其在水中呈现扭动的状态,这也刺激了鱼类攻击进食的本能,使用红虫作为饵料,比用玉米粒作为饵料,上鱼率高78%左右。
由于红虫在钓圈和养殖业都深受欢迎,因此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一路飙升,从几块钱一斤,飙升到40块一斤,而在终端市场,一斤优质红虫,能够卖到80-200块。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开始疯狂的捕捞红虫,形成了一条“暴利黑产”链条。
每年9、10月份,是红虫的繁殖高峰期,此时水温升高,水中有机物含量上升,给红虫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红虫生长速度极快,从产卵到成长成为幼虫仅需数天时间,在一些浅水的淤泥处,大量的红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红色的“虫潮”。
最初,在一些红虫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不少“捞虫人”,这些人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穿梭在各个臭水沟和野河之中。
他们穿着防水服,忍着臭水沟散发的恶臭味,手里拿着抄网或者撒网,在水中来回穿梭,翻搅着淤泥,然后用网兜住这些搅动的泥水,用来筛选红虫。
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单人作业,由于要在臭水沟中来回走动,搅动臭水沟中的淤泥,纯属是一种体力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这种捕捞的收获,主要依赖捕捞者的体力,还有水中红虫的密度,一般一晚上可以收获30-40斤左右,如果运气好,红虫密度极高的话,一晚上可以狂捞上百斤,收获也在上千块到数千块之间。
然而,随着红虫价格持续高涨,为了高效捕捞红虫,一些人开始尝试使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力,就这样柴油泵船加入到捕捞红虫行列。
在泵船行驶的过程中,船上的大吸管把河底的淤泥连带红虫一并抽取上来,经过筛网,过滤,清洗,把红虫筛选出来。
根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在红虫繁殖高峰季,每抽300斤淤泥,可以出5斤红虫,一晚上下来,收入非常可观。
这些捕捞红虫的人,把红虫捕捞上来后,不论大小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卖给中间商,中间商然后通过不同的孔径的筛网,把红虫进行筛选,不同体长的红虫价格也不同,一般2.5厘米以上被称为特级红虫,这种红虫供给高端渔具店,单价高达80-200块。
这些特级红虫,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出现在竞技钓鱼项目中,一场比赛中,10名选手可能有9个选择用红虫做诱饵,而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这些选手都花费比其他饵料更高的成本,然而,一些钓手坦言:“为了赢得比赛,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对于捞虫人来说,中间商和终端售卖的利益更大,在筛选红虫的过程中,不仅不同红虫可以售卖不同的价格,即便是那些残次品和死虫,也可以卖给养殖场做饲料,可以说无论是活着的红虫,还是死的红虫,都是宝。
就这样,形成了一条以红虫而形成的“暴利黑产”,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依靠红虫而获取巨大的利益。
捞红虫看似能够轻松“致富”,然而,埋藏在背后却充满了风险和隐患,也正是这个原因,2018年,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捕捞红虫。
这是因为捕捞红虫对相关水域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采用泵船抽取淤泥,随着淤泥一起被捕捞上来的,不仅有红虫,而且会吸走栖息在水底的鱼卵,各种鱼类、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
随着泵船走过,彻底破坏了水底的生态链,导致河床变成了“生物荒漠”,曾有相关机构做过调查,一些捞虫猖獗的水域,导致鱼类减少70%以上。
另外,红虫被称为“天然净水器”,虽然富营养水域容易滋生红虫,然而,红虫却以有机物质为食物,可以净化这些富营养水,起到净化的作用。然而,随着红虫被大量捕捞,会失去对一些富营养水体的净化作用。
实际上,红虫作为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随着过度捕捞,一些鱼类由于缺乏食物,导致数量锐减,而一些以鱼类为食得鸟类,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而随之消失。
除了捕捞红虫,对生态系统造成致命破坏外,捞虫这种行为本身就对环境造成危害,一般河底淤泥中沉积着重金属、化工废物等,由于搅动淤泥层,会让这些沉积的有害物质被释放出来,会导致水体再次受到污染。
基于上面一些原因,最终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非法捕捞红虫。也从根子上彻底斩断了这条“暴利黑产”链条。
存在即是合理,由于红虫在钓圈,还是养殖业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在禁止野生捕捞后,人工养殖红虫逐渐走到前台。
随着养殖技术成熟,以及规模化养殖,目前人工红虫生长周期仅30天时间,红虫成本降至捕捞红虫的三分之一,并且无污染风险,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捕虫与养殖的红虫在市场上,已经完全没有了竞争力,让曾经的捕虫行业成为历史,也终结了曾经的“暴利黑产”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