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还击战前,许世友交待儿子:如果我死了,就用那口棺材

博惠谈历史故事 2024-10-30 05:04:42

对越还击战前,许世友交待儿子:如果我死了,就用那口棺材

1979年初,广州军区司令部一间办公室内,73岁的许世友正在翻看一份文件。突然,他放下文件,拿起电话拨通了儿子许光的号码:"小光啊,前些日子让你准备的那口棺材,收好了没有?"许光一愣,不明白父亲为何突然问起这个。"收好了,爸。"许世友语气凝重:"好,我接到命令,要去打仗了。如果我回不来,就用那口棺材,不用验收。"放下电话,许世友站起身,望向窗外。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总指挥,他即将率军出征。可是,为什么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会在出征前谈起棺材?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少林武僧到革命军人

1906年,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年仅十岁的许世友被父亲送到少林寺学武。在这里,他不仅要完成每日的功课,还要完成寺庙里的杂役。清晨三点起床,挑水、扫地、劈柴,一天的生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始。

寺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晨,负责敲钟的老和尚发现钟楼下整齐地堆放着几百担水。这些水全是许世友趁着月色担来的,为的就是能多出一些时间练功。

"扎马步要扎到双腿发抖,练拳要练到手臂发麻。"这是少林寺的教习常说的话。许世友每天除了完成规定的练习外,还要加练两个时辰。三年下来,他不仅精通少林拳法,还练就了过人的臂力。

1922年,16岁的许世友离开少林寺回到家乡。这时的他,已能徒手劈开三寸厚的木板,一拳能将一块青砖打得粉碎。这些功夫,后来在战场上救了他不止一次命。

1927年,许世友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部队里,他常常教战友们练功夫。一次演练中,他让战友在自己身边绕圈开枪,子弹擦身而过却丝毫未伤。这一手,源自少林寺苦练的轻功身法。

1934年,在江西遂川的一场战斗中,许世友带领敢死队夜袭敌营。战斗打响后,他一个箭步冲到敌人机枪阵地前,三拳两脚就放倒了两个机枪手。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可他仿佛未觉疼痛,继续向前冲锋。

到了1937年,许世友已是独立团团长。这一年冬天,在山东枣庄附近,他带领全团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胸口。医生要给他打止痛针,他却摆摆手说:"不用打针,我习武的人,受得了这点疼。"

1940年,许世友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一次突击战中,他带领突击队员爬上陡峭的山崖,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进攻。战友们都说,许世友那天的身手,活像是少林寺里练出来的"飞毛腿"。

这些年里,许世友先后七次带领敢死队冲锋陷阵。有一次,他在战斗中昏迷不醒,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正要将他抬下战场。谁知他突然醒来,拍拍身上的土,又重新投入战斗。

在万源保卫战中,许世友的表现更是令人难忘。当时,敌人重兵包围了万源城。许世友命令全体官兵,每人准备一把大刀,刀柄上系上红布条。他带头冲锋,一边挥舞大刀,一边高喊:"和我冲啊!"那一战,许世友的大刀砍得卷了刃,可他仍不停地向敌人砍去。

这位从少林寺走出来的武僧,就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革命军人。在他的身上,少林武术的精髓与革命军人的气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战火中的浪漫

1941年深秋,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见面正在进行。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吴克华领着一位年轻姑娘来到许世友的驻地。这位名叫田明兰的姑娘,手里提着一个布包。

"首长,这是我们妇女救国会的同志做的拥军鞋。"田明兰将布包递给许世友。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双精心缝制的千层底布鞋,鞋面上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

这双鞋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精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双结实的鞋对战士们来说,比黄金还要珍贵。田明兰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针一线缝制这双鞋。每一道针脚都整齐划一,鞋底更是一层层加固,为的就是让这双鞋能经得起战场上的颠簸。

三天后,许世友让通讯员给田明兰送去了一个小木盒。盒子里躺着一颗变了形的子弹,还附着一张纸条:"这颗子弹,是万源保卫战时打进我身体里的,陪伴我三年有余。今天送给你,是想让你知道,革命军人的血与铁。"

这颗子弹的来历,要追溯到1938年的万源保卫战。当时,许世友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一次近距离交火中,这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肋部。医生说要立即手术取出,许世友却说:"等打完仗再说!"就这样,他带着这颗子弹,继续指挥了整整三天的战斗。

战后,军医终于给许世友做了手术。取出的子弹已经变形,但许世友执意要留下它。他说:"这是敌人给我的勋章。"从此,这颗子弹就一直被他装在贴身的布袋里。

1942年春节,许世友邀请田明兰来部队做客。酒过三巡,他突然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你那颗子弹吗?"不等田明兰回答,许世友接着说:"战场上,子弹就是命。我把它送给你,就是把命交给你了。"

这番话在当时传为佳话。老战士们都说,许世友打仗凶悍,可谈起情来,一样有诗意。用一颗曾经威胁生命的子弹来表达真情,这份礼物虽然特别,却最能体现革命军人的本色。

1943年初,在山东根据地的一个小礼堂里,许世友和田明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礼上,许世友一改往日的严肃,表演了一套少林拳法。这套拳法气势如虹,看得在场的战友们连声叫好。

表演完少林拳,许世友又展示了一手神枪法。他让田明兰站在院子里,自己则在二十步开外,举枪朝着田明兰头顶的方向连开数枪。每一枪都精准地从田明兰头顶上方划过,既显示了高超的枪法,又表达了对爱人的信任。

这场特殊的婚礼,成了根据地的一段佳话。人们说,许世友用子弹开始这段感情,又用子弹为婚礼增光添彩,这样的浪漫方式,大概只有战场上的将军才想得出来。

从此,在许世友的戎马生涯中,多了一位并肩作战的伴侣。这对革命伉俪的故事,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写下了动人的一页。

三、生死考验中的革命伉俪

婚后不久,许世友对妻子说:"从今天起,你就叫田普吧。"这个新名字包含了许世友对革命伴侣的期望:做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特殊,不要优待。田明兰欣然接受了这个新名字,从此以"田普"的身份,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1943年春,山东战区的一场战斗刚刚结束。许世友正在指挥部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一名警卫员匆匆跑来报告:"赵保原的残部在通往田家的路上设伏,抓走了首长的夫人!"

原来,田普收到老家的来信,说母亲病重。按照当时的规矩,新媳妇应该回去探望。但许世友因为战事紧张,无法亲自陪同。临行前,许世友给了田普一支手枪:"这是我用了多年的配枪,子弹打得准,你带着防身。"

谁知赵保原的残部早已得到消息,在半路设下埋伏。这个赵保原曾是国民党军官,多次在战场上被许世友打败,一直怀恨在心。这次得知田普要回娘家,专门派人埋伏,想要抓住许世友的妻子讨价还价。

当天下午,田普的马车刚过一处山坳,突然冒出十几个持枪歹徒。田普立即抽出许世友给的手枪还击,打伤了两个敌人。但寡不敌众,最终还是被制服。

许世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一个警卫排前往营救。这支精锐部队连夜急行军,在第二天拂晓时分找到了关押田普的地方。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成功解救了田普。但在混战中,田普不慎被震晕,从此落下了脑震荡的病根。

这次事件之后,许世友专门派了一个警卫班保护田普的安全。但田普坚决不同意:"我是一名普通战士,不需要特殊待遇。"她坚持参加部队的日常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为伤员包扎,给战士们缝补衣服。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此时的田普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仍支持许世友奔赴朝鲜战场。在送别的码头上,她只说了一句话:"打败美国佬,平安回来。"

在朝鲜战场上,许世友收到了一封家书,告诉他已经得了一个儿子。许世友在战地回信中写道:"我们的儿子生在战火中,将来一定要像他妈妈一样坚强。"

1953年春,许世友从朝鲜战场归来。三年的离别,田普的白发又增添了几缕。但她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思念和担忧,始终坚持着一个革命军人家属应有的坚毅。

战争年代里,许世友和田普这对革命伉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夫妻"。他们的感情不是建立在甜言蜜语之上,而是在枪林弹雨中,在生死考验里,共同浇灌出来的革命之花。

四、鲜为人知的统帅风范

1979年1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许世友在广州军区司令部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桌上铺着详细的地形图,每个参会的军官手中都有一份作战方案。一位师长提出:"地形太复杂,要不要先派侦察兵查明地形?"

许世友站起身,走到地图前:"不用派侦察兵了,我去。"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一位73岁的老将军要亲自去侦察敌情?第二天凌晨,许世友真的带着几名警卫员,穿着便装来到了边境线附近。

他们走访了当地的村民,了解地形特点。一位老山民指着山上说:"这条路最危险,下雨时经常有落石。"许世友立即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还专门画了一张简易的地形草图。这份手绘图后来成了前线指挥部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部署作战任务时,许世友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每个连队必须配备一名傣族或壮族的翻译。"有人不解其意,许世友解释说:"边境地区的百姓多数是少数民族,万一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救助,没有翻译怎么行?"

战前准备期间,许世友经常深夜巡视部队。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连队的伙房里亮着灯。走近一看,原来是炊事班的战士们在连夜为即将出发的部队准备干粮。许世友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帮着和面。直到天亮,他才离开伙房。

这件事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第二天,许世友又出现在另一个营的训练场。他看着战士们练习翻越障碍,突然喊停:"你们的装备太重了,要把水壶改成挂在腰带上。"说完,他示范了一遍,果然动作灵活了许多。

战争打响后,许世友坚持在一线指挥。有一次,前线指挥部遭到炮击,参谋长请示是否转移。许世友说:"我在这儿,就是给战士们壮胆。"他让参谋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留在原地继续指挥。

在一次战役中,一个山头的争夺战格外激烈。许世友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敌军在山顶修建了大量暗堡。他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炮兵集中火力轰击暗堡。这个决定为步兵进攻节省了大量伤亡。

前线的伙食标准,许世友定得很细。他规定:"每天每人必须保证一个鸡蛋,蔬菜不能断。"后勤部门反映运输困难,许世友说:"那就就地解决,和当地百姓协商,建立菜园。"很快,部队附近的荒地变成了菜园,既解决了副食供应,又拉近了军民关系。

在作战间隙,许世友还特别关注战士们的文化生活。他让部队文工团深入一线,给战士们演出。有时候,他还会即兴表演几招少林拳法,逗得战士们哈哈大笑。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虽然打仗很辛苦,但是首长在身边,我们就特别有信心。"

五、最后的嘱托

1979年1月,许世友接到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总指挥的命令时,正在为自己准备后事。一个月前,他给儿子许光寄去了50元钱,要他准备一口棺材。这个决定并非突然,而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73岁的高龄,对许世友来说并不是负担。当有人劝他考虑身体状况时,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打仗的命,正好用这最后一战,为我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他强调,这次任务不同以往,必须亲自带队。

临行前,许世友给几个子女都打了电话。对大女儿,他说:"替我照顾好你妈。"对儿子许光,他特意叮嘱那口棺材的事:"如果我回不来,就用那口棺材,不用验收。"这番话,让许光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出征前,许世友在家中整理遗物。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几件物品分别包好:一块当年在少林寺用过的砖头、一颗从身上取出的子弹壳、一本记满笔记的作战手册,还有一块用了二十多年的怀表。每一件物品上,他都贴了标签,写明由谁继承。

在前线指挥部,许世友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即便是高烧39度,他依然坚持工作。警卫员劝他休息,他摆摆手说:"打仗时候,哪有功夫生病?"直到医生强行要求打针,他才勉强同意,但针打完就又投入工作。

战争结束后,许世友回到广州。那口准备好的棺材,一直被许光保存着。许世友看到后说:"先放着吧,总有用得着的时候。"此后几年,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坚持锻炼,继续关心部队建设。

1985年10月,许世友因病在广州住院。弥留之际,他对守在床前的儿子说:"我这一辈子,没有给国家丢过脸,没有给人民丢过脸。那口棺材,现在可以用了。"说完这句话,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

按照许世友的遗愿,他的葬礼非常简单。那口提前六年就准备好的棺材,终于派上了用场。棺材是普通的木料所制,没有任何装饰,正如他一贯的作风——朴实无华。

田普送走丈夫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时常会拿出许世友留下的那些物品,细细擦拭。2017年,在经历了漫长的32年后,田普也离开了人世。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和丈许世友合葬。

这对相濡以沫的革命伉俪,终于在九泉之下重逢。许世友生前准备的那口棺材,不仅承载着一位老将军的最后嘱托,更见证了一段革命伉俪的深情厚谊。从少林寺的武僧到叱咤风云的将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许世友的一生,都在为理想和信念而战斗。

0 阅读:0

博惠谈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