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抗洪,江泽民3天没合眼,踏泥视察洪涝,临别一幕:拜托大家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28 17:41:31

1998年,当洪水肆虐中国大地时,南方周刊依旧在新年之际发表了献词。

在新的一年晨曦中,我们带着淡淡的感怀,向过去挥手告别,轻声说:“1998年,再见了。”

在灾难面前,那些看似脆弱的人们展现出的宽容与善意,难道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坚韧吗?

正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坚韧,点燃了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希望。只有那些曾经紧紧抓住几块摇摇欲坠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激流中挣扎求生的人,才能真正明白晴朗的天空有多么珍贵。

那段时间,情况有些特殊。

【一、九江堤坝突然决口】

堤坝快撑不住了,眼看就要崩溃了!

一名年仅25岁的士兵,持续向指挥中心发送电报。

1998年,长江水位急剧上升,导致中下游地区的堤坝承受了巨大考验,面临溃堤的严重威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次在长江沿线部署了规模空前的军事力量,总兵力达到20万人。这一数字创下了自解放战争胜利以来,我军在长江流域驻军数量的最高纪录。此次大规模军事部署充分展现了新中国对长江流域战略要地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军事布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九江段的驻防力量一开始并不充足。当士兵们在4-5号闸口附近巡逻时,发现堤坝底部出现渗水现象。他们刚爬上堤坝,上方的土石就突然塌陷。江水持续冲击堤岸,整个堤坝随时可能完全垮塌。

多个连队的士兵迅速向破口位置集结,前线人员分成两队行动。一队负责现场修补,另一队则忙着运送沙袋和石块进行支援。通过持续向下投放沙袋,终于成功填补了这个小裂口。

随着水势逐渐减弱,人们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出乎意料的是,一股强大的水流突然从侧面喷涌,迅速淹没了外围堤坝。几位连长毫不犹豫地绑上绳索,纵身跳下,迅速展开封堵行动。与此同时,士兵们也奋不顾身地跳入堤坝的喷水口,试图通过填沙筑基的方式来阻止水流。

堤坝顷刻间崩塌,形成超过十米的巨大裂口,人们束手无策。

回顾1998年的抗洪救灾,当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讨论。很多年轻一代,由于没有亲身经历那场灾难,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洪水冲垮了堤坝,为什么不大量投放沙袋和石块来堵住缺口?

不可以。

在关键时刻,人民英雄展现出的并非愚昧,而是为民奉献的自觉行动。面对艰难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天然本能。

九江堤坝发生溃决!!!

由于城区4-5号闸口发生堤坝破裂,为确保民众安全,现要求海拔24米以下区域的居民立即撤离至安全地带。此次转移旨在保障全体居民生命安全,请各位相互通知,确保无一人遗漏。

然而,撤离指令发出后,执行过程并不顺畅。部分村庄靠近堤坝决口,还没来得及接到通知就被洪水吞没。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收到了通知,但村民仍心存疑虑,不愿撤离。

最近的持续大雨真有那么严重,需要让整个村子的人都搬走吗?

这次全市范围内的疏散工作,既是对抗洪水的硬仗,也是对民众心理素质的重大考验。

在那些年,人们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很多人甚至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严重性失去了警觉。生活在安宁中的民众,往往容易忽视这些潜在的威胁。

某些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场大雨而已,等雨一停,一切就会恢复正常。

部分居民坚持要带走家具才愿意离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劝说,反复解释。他们强调,只需携带日常用品,其他物品不必担心,政府将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请尽快撤离,确保安全。

这次紧急撤退行动,最终还是没能及时完成。

在短短数小时内,洪水席卷了城乡各地,造成了广泛破坏。

在九江周边的街道上,一边是匆忙撤离的普通百姓,另一边则是迎着危险前进的救援人员。

【二、抗洪就是战场】

江先生得知九江堤坝发生决口后,立即采取行动。他迅速调遣南京军区和北京军区的一支部队,同时协调江西、福建两地的武警力量,共同投入到堵漏工作中。这一系列措施在第一时间展开,旨在尽快控制险情,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董万瑞当时是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他亲自赶到九江,负责指挥当地的抗洪救灾工作。作为前线总指挥,他直接在现场协调和领导抗洪行动。

一场将被历史铭记的生死营救行动,在河堤边迅速展开。

在九江的指挥所里,董万瑞接连收到了大量请战书,其中不少是刚入伍的新兵递交的入党申请。这些年轻战士纷纷表达参战意愿,并希望加入党组织。面对源源不断的请求,董万瑞深切感受到了部队中高涨的士气和战斗热情。新兵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党的忠诚与保卫国家的决心,这种精神在指挥部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许多年轻士兵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入党申请书;一些战士主动组建了抗洪突击队;还有人眼含热泪,写下了最后的遗言。

我们只有一个核心目标:坚决执行组织分配的任务,确保堤坝安全,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九江决口处不断扩大的50多米裂缝,大批官兵迅速赶到现场。在危急时刻,他们决定采取果断行动——将军用车辆投入决口作为基础支撑,随后用沙袋进行加固封堵。

实际上,缺乏足够的压载物,往下扔东西根本没用。为了迅速堵住这个大洞,附近的车辆和船只装满石头不停地往下倾倒,但结果还是被水流冲走了。

随后,军方接管了当地容量最大的一艘货船,编号为甲21075的大型驳船。在成功完成首次运输任务后,董万瑞将军立即命令部队抓住时机,在工程的前后两端各投放了一艘装满石料的船只,以加固整个工程的基础结构。

然而,大船两侧的水流依然无法阻挡。目睹这一情景,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抱起沙袋跳入水中,执行封堵两侧缺口的最终任务。

如果能成功封锁两侧,后方的士兵就能利用这段空档迅速构筑一条弯曲的防御线。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士兵们正全力以赴地投入任务,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他们毫不懈怠,专注于手头的工作,确保一切按计划推进。每个人都在高效地执行自己的职责,争分夺秒地完成任务。时间对他们来说极其宝贵,没有人愿意浪费哪怕一秒钟。整个团队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成果。

战士们用餐时总是匆忙解决,争分夺秒投入抢险。当一线官兵日夜奋战封堵堤坝缺口时,已经安全转移的群众也主动加入防汛队伍,在后方负责运送沙石物料。军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洪灾挑战。

此次应急拦水工程历经五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顺利完工。施工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了堤坝的修筑工作。通过昼夜不间断的施工,确保了防洪设施如期建成,有效应对了汛期险情。这项紧急工程的完成,不仅展现了施工人员的高效执行力,也为当地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九江决堤的危急时刻,当地军民齐心协力,用双手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堤坝。这座堤坝全长150米,高度达到10米,底部宽度为20米,顶部宽度为5米。

工程消耗了数千吨钢材、数万立方米沙土、超过十万个编织袋以及120节火车车厢的石料。

当天,被称为“铁血悍将”的董万瑞司令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不禁落泪。

记者:听说您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

老将军说:“士兵们都没休息,我怎么能安心睡觉?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守住豁口。”

我们的士兵表现出色,十分讨人喜欢。他们不仅战斗力强,还能忍受艰苦。这样的战士实属罕见。

那年八月,天气异常凉爽,连蝉声都消失了。

洪灾现场,无数人坚守岗位,眼中含泪却毫不退缩。抢险队伍中,有人被现场情景深深触动,情绪难以自抑。面对灾情,各地救援人员持续奋战在最危险的前线,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在这场与洪水的殊死搏斗中,不少英勇的战士永远地倒下了。他们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无名英雄,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的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堤坝破裂的地方已经积满了厚厚的淤泥。

江先生艰难地跋涉在泥泞中,目睹无数战士因疲惫而瘫倒在堤坝上,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这些战士,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永远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在河堤旁,他向全体士兵和百姓表示敬意,随后发表了一段简短的演讲。

在这次抗击灾害的过程中,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再次得到了验证。我们常说,军民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军民之间的紧密合作,也证明了这种团结是战胜一切挑战的关键力量。通过共同努力,我们不仅有效地应对了灾害,还进一步加强了军民之间的联系,这种团结的力量是无可匹敌的。

中华民族凭借强大的团结力量,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总能迎难而上。正是这种紧密团结的精神,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和最近的抗洪救灾中,始终能够保持坚强不屈的姿态。这种凝聚力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所在。

他临走时紧握拳头,大声喊道:这件事就靠你们了。

战士们齐声高喊"服务人民"的口号,声音在河堤周围回荡。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安宁稳定的环境中。虽然没有亲历过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但我们必须清楚,所有的幸福和美好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每个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人无声的努力。

有些人和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6 阅读: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