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等地恨每一个人,包括我的父母!”
最近一段时间,一条网络流行语被送上了热搜,起先大家还都以为这句话,也就只是年轻人发泄自己情绪的玩笑话。
可是随着这句话越传越广,话里的意思也渐渐的变了味道,甚至于还有不少的年轻人,在网上大肆诋毁自己的父母,并表示自己对父母的恨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憎恨自己父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究竟该如何抚平?

就在不久之前,“我平等地恨每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几度刷屏。
不少年轻人常常用这句话,来表示非常烦躁的心情,好像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一样。
不过如果这种“恨”针对的是父母,那就不只是开玩笑,而是一种真实而且很让人难受的感受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父母感到不满,甚至心生怨恨,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于是就有网友就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怨恨父母和家庭”这个问题发到了知乎上。

很快这条消息就引来很多人讨论,大家觉得原因很多。
像社会阶层、家里有没有钱、观念差异、还有成长环境等等都有关系。
最爱抱怨的,是那些读过书却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
他们觉得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现在的生活困境。
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这种落差让他们对家庭产生不满。
他们见过更大的世面,眼界开阔。

但却受到自身所处阶层的限制,难以摆脱困境,无法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们想改变,却发现现实的阻力太大,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
命运好像早已注定,他们只能无奈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
阶层固化就像一堵看不见的墙,限制了年轻人的发展。
代际冲突的鸿沟这种限制体现在广州本地人和985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对比上,他们之间的差距很明显。

本地人往往有房产、祖传的资源和广泛的人脉。
即使工作不太忙碌、收入不高,也能过上比较舒服的日子。
985毕业生虽然学历高,工作看起来也体面。
但他们不得不为高昂的房租和赡养父母的费用而省吃俭用,生活压力很大。
巨大的落差让年轻人强烈感受到社会阶层难以改变的残酷,也让他们因为自己的出身感到不满。
大多数年轻人就像“二八法则”中的“八”,面临相似的困境。

独自面对激烈的竞争,承受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却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他们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结果很难帮助他们实现阶层的提升,从而改变自身的处境。
除了上升通道变窄带来的无力感,不同年龄段的人想法差异大,也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父母管得太多,还喜欢用亲情来施压,让他们喘不过气。
内蒙古的那个女孩因为爸妈的阻拦,没能去成自己喜欢的南京大学。
她父母甚至用下跪这种方式来阻止女儿,这说明他们打着“爱”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完全控制女儿的人生。

这种行为让很多年轻人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只会用他们自己的想法来要求自己。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有些父母总喜欢插手孩子穿什么、跟谁玩、做什么工作。
嘴上说着“都是为你好”,实际上是用亲情来绑架孩子,阻止他们独立思考、独立选择。
这种控制让年轻人感觉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没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也让他们开始怀疑父母的“爱”,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
父母的过度干涉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压抑,也损害了亲子关系,让原本应该亲密的家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武志红心理学家提出了“巨婴父母”的说法,意思是有些父母心理上像婴儿一样,凡事只考虑自己。
他们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却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
这种所谓的“爱”,其实不是付出,而是变相地索取,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孩子长期在这种父母的“索取”之下,内心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
此外父母的一些老旧想法,也是造成两代人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
比如父母认为稳定的工作最好、总是催促结婚等观念,和现在年轻人想的不太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自己的兴趣,想要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父母的传统观念常常阻碍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些观念上的差异,让两代人之间产生了不少摩擦。
父母眼中的80后、90后、00后,总是被贴上“垮掉”、“没希望”、“不可理喻”的标签。
这恰恰体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观念的差异和矛盾。

无论年轻人如何努力,在父母看来似乎总是不够好,达不到他们的标准,这使得年轻人感到深深的无力与挫败。
他们对于父母的“不理解”,更多的是愤怒和无奈。
这种落差不仅让年轻人难以获得肯定,也使得代际沟通变得困难重重。
社会阶层越来越难以流动,不同代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相互影响,使得社会上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家庭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

信息来源:
【1】光明网2023-05-12《“断亲”青年并非无情》
【2】新京报2023-05-19《年轻人真的开始“断亲”了吗?》
【3】极目新闻2024-02-19《农村出现以家庭为单位断亲?媒体:不应让以偏概全议题肆意撕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