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宣布解禁可放爆竹烟花!央视“年味更加浓”,未解禁的眼馋

星辰跌入眼眸 2025-01-03 10:14:44

一场有关年味的争议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王安石以此描绘中国年时,烟花爆竹的喧天声已成为这片土地辞旧迎新的标志。可千百年过去,当年味与城市管理相遇,这份热闹却渐渐被卷入禁与放的争论之中。

烟花是年味的延续,还是污染与危险的代名词?近年来,“全面禁燃”的政策在一些地方以简单粗暴的姿态取代了传统习俗,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如今,央视新闻接连发声,呼吁地方以“禁改限”取代“一刀切”,更以河南、广东等地为例,展示了人性化管理的可能性。这背后,是情感与规则的冲突,是年味与现代化的较量。

让我们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春节为线索,去感受这场政策变化对人们生活的真实影响。

除夕夜的静与哀

故事从一户普通的家庭开始。赵老爷子,今年七十有二,白发苍苍的他,依然保持着过年时贴春联、燃烟花的传统。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到除夕,满村都是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红纸屑铺满巷道,仿佛每一声炸响都能赶走旧年的晦气。

可是这几年,他所在的城市推行了全面禁燃的政策,原本热闹的除夕夜变得冷清许多。老爷子嘴上不说,心里却满是失落。

那年除夕,趁儿子儿媳不在,他偷偷拿出了藏了好几年的鞭炮,正准备点燃时,小孙子却跑过来拦住了他:“爷爷,邻居会举报的,警察叔叔会罚钱的!”赵老爷子叹了口气,只得作罢。

他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空旷的夜空,耳边没有爆竹声,心里却像被什么掏空了一般。他轻声嘀咕:“这年,怎么越来越不像年了?”

政策的两难选择

老爷子的经历并非个例。从环保角度来看,烟花爆竹的确是空气污染和噪音扰民的源头之一。数据显示,在往年春节,许多城市的PM2.5浓度在除夕夜会直线上升,甚至达到“爆表”状态。再加上因燃放烟花导致的火灾事故和安全隐患,让地方政府有了推行“禁燃令”的底气。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却忽视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在于通过某些具体的行为寄托人们对新年的期盼。烟花爆竹承载了多少代人对年味的记忆,倘若完全禁止,是否也切断了人们与过去的连接?正如学者张鸣所言:“政策要有温度,文化习俗不能因简单的管理需求而被完全抹去。”

他乡的变与通

彼时,在另一座城市,政策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广东顺德,一个对传统习俗依然抱有敬意的地方,选择了“禁改限”的方式。为了减少火灾隐患,顺德明确规定,只允许燃放个人类别的烟花,而大型烟花必须由专业团队操作。燃放的时间和地点也有了详细限制,既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又有效降低了风险。

另一边,辽宁鞍山的做法更为细致。当地划定了八个远离居民区的集中燃放点,并制定了详细的预案。燃放区、观赏区、等待区明确划分,环保局和消防部门现场值守,确保安全。这些人性化的举措,既还原了年味,又赢得了民众的赞许。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加入“禁改限”的行列。从河南的郑州到洛阳,从广东的佛山到湖南的长沙,传统与现代在这些城市实现了难得的和解。

家乡的年味归来

2025年的春节,赵老爷子所在的城市也加入了“禁改限”的队伍。除夕夜,市政府开放了几个集中燃放点,并组织了大型的烟花表演。赵老爷子兴奋地拉着小孙子出门,提着一盒安全烟花来到燃放区。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让他想起了小时候村里的景象,心中久违的年味也在这一刻被重新点燃。

燃放区内,老爷子遇到了许多熟人,大家围在一起放烟花、拉家常,热热闹闹。小孙子蹦蹦跳跳,拿着小烟花跑来跑去,笑声在寒风中格外清脆。老爷子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这样才像过年嘛!”

现代化与传统的平衡

故事的结尾并非终局。烟花爆竹的禁与放,实际上折射了现代化治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现代城市需要秩序,也需要减少污染与危险,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样不可忽视。从“一刀切”到“禁改限”,这不仅仅是一场政策的调整,更是社会治理理念的变化。

正如古语所言:“善治者,治其心;善教者,教其行。”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看似乎“正确”的数字和指标,更要倾听百姓的声音。只有尊重传统、因地制宜,才能让年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住它的温度。

燃放的,不止是烟花

故事的最后,赵老爷子带着全家站在燃放区,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脸上满是笑容。他轻声说道:“烟花不只是给天看的,也是给心看的。”这句话让他的儿子记了一辈子。

烟花燃放的是人们对美好的寄托,是对过往一年的告别,是对未来一年的期待。全面禁燃的冷静数据也许可以降低污染,却熄灭了人们心中的一份火热。

而“禁改限”的做法,则给了烟花一个重生的机会,也让这份久违的年味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