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波澜壮阔画卷中,双堆集战役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史诗巨作,而刘伯承元帅则是执笔画龙的巨匠。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淮北市宿怀县双堆集地区,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略大决战。
刘伯承
战前态势与战略决策当时,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陷入困境,蒋介石急调嫡系精锐黄维部所率的第12机械化兵团前去解围。中共中央军委和淮海前线总前委当机立断,决定以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于浍河南北地区。
“铁桶防御”:固若金汤的包围网战役伊始,1948年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对向浍河南岸南坪集攻击的黄维兵团进行顽强阻击,完成诱敌任务后当晚主动后撤。24日上午,黄维兵团强渡浍河进入预设袋形阵地,黄昏时中原野战军全线出击。第3、1、2、6纵队由西向东,第11纵队由东向西,第4、9纵队由北向南突击,于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
为防止黄维兵团突围及外部敌军增援,刘伯承精心构建“铁桶防御”。一方面,各纵队紧密衔接,形成环形包围圈,战壕、地堡、障碍物相互配合,火力交叉覆盖。在构筑防线时,战士们将装满泥土的麻包堆积成简易工事,地堡之间通过战壕相连,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火力点,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御网。
特别之处在于,当地百姓主动参与到防御工事的建设中。他们熟悉地形,为部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有的百姓帮忙搬运物资,有的协助挖掘战壕,形成了军民共筑防线的独特景象。
另一方面,华野组成两大阻击兵团,一路北阻徐州南犯的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一路力挡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成功粉碎敌人援救企图。
面对黄维兵团的突围尝试,如11月27日其在坦克、飞机支援下向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阵地轮番攻击,我军凭借坚固防线和顽强意志将其击退。
“尖刀进攻”:直插敌阵的利刃随着包围圈的紧缩,12月5日,总前委下达《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刘伯承根据黄维兵团防御态势,组建3个攻击集团。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队等组成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进攻;以华野第十三纵队,中野第一、三纵队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进攻;以中野第六纵队、华野第七纵队和陕南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向双堆集以南进攻,重点置于东集团。
在进攻前,战士们进行了独特的战前动员。他们在阵地上喊出响亮的口号,互相激励,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各部队还组织了“小诸葛”战术小组,对战场形势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作战方案。
12月6日16时30分,中原野战军全线发起攻击,三个集团同时对黄维兵团各军突击。各攻击集团密切配合,发挥近战、夜战优势,利用交通沟抵近敌人,以手榴弹、炸药包、刺刀与敌短兵相接,突破敌人防线。
在进攻过程中,战况激烈,如12月10日大王庄战斗,面对黄维兵团几乎所有火炮的轰击,中野6纵46团顽强坚守,击退国民党军10次反击。战士们在战斗中充分发挥了战术优势,他们利用地形和武器装备,灵活地应对敌人的攻击。
战役转折与胜利结局黄维兵团负隅顽抗,甚至施放毒气。为速战速决,总前委再次调整部署,以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加强南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12月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全歼,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等被俘。
双堆集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4个军、12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87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等。
结语双堆集战役的胜利,展现了刘伯承元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其“铁桶防御”与“尖刀进攻”战术相辅相成,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亲爱的读者,你对这场战役又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